《《计算机应用基础》自诊断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自诊断报告.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自我诊断报告一、 课程诊改工作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普及且很实用的课程,各行各业都要使用计算机,所以,培养各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OFFICE办公系列软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场所,应以满足各行各业对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为目标,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课程教学深化改革。(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时情况:72课时(理论36+实践36)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及学分情况:全院所有专业,4学分课程类
2、型与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参加计算机信息处理员考试和计算机等级一级或二级考试,获得相应的证书。所以,本课程建设与改革在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二)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研究生学历2人,双师型3人。系部通过派遣教师外出进修培训、鼓励学历提升等途径也在不断优化教学团队。(三)实训条件: 学院现有计算机机房六个。2011年组建机房四个,其中二个机房为联想品牌电脑,二个机房为戴尔品牌电脑。2017年组建机房一个,为
3、同方品牌电脑。2019年新组建机房一个,为联想品牌电脑。现有电脑共330台。可供全院所有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使用。(四)软件资源:PPT课件、电子教案、微课、案例、习题集、试题库,网络视频资源及其他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等。(五)明确差距:2018年,本课程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计划,2020本课程要建成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根据现有基础,明确了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知识点优化程度不够;2、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3、教师实操经验有限;4、课程资源数量少。二、课程诊改具体情况:(一)“两链”打造1.目标与标准(1)目标任务目标定位:以学院 “
4、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学院 “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机电工程系课程建设规划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计划,确定本课程的建设目标为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建设任务:课程建设依据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构建包括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资源库目标、信息化建设目标等在内的课程目标链。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年度分解,使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执行。(2)标准链的打造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结合课程参与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目标,把握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制定包括课程建设标准、教学团队标准、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课程质量标准等在内的课程标准链,切实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2.完成情况已完成计算
5、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链与标准链的构建。3.存在问题及原因1)目标链课程建设任务不全面,细化程度不够;2)标准链中各项标准的量化程度不够详细。4.改进措施1)进行研讨,完善目标链,并根据目标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细化目标。2)根据目标,加强标准量化,对目标完成度实施定量分析。(二)“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建立和运行1.建立与运行情况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发展目标和标准,建立课程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诊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改进课程建设质量,形成课程层面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建立“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大循环和“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的小循环,大循环
6、为一个诊改循环,小循环为实时监控动态循环。2.设计(1)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改变了以往“教材式”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情分析等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项目案例。根据各单位对计算机操作要求的实际情况,将项目案例的每个任务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施方案,实践操作,提交作品,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汇报作品,小组之间互评、老师点评等六个流程,并确定每个流程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2)评价设计: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根据课堂提问、学生汇报等实施,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操作的最
7、终文件实施。根据考核方式,设计了过程性考核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态度、最终文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3)质控点:在课程诊改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从六个方面设置了25个质控点。3.组织(1)学院层面:学院设置了督导委员会和质控办公室,对整个课程诊改进行决策指挥、统筹协调;(2)系部层面:对课程诊改进行数据采集、业务指导等;(3)教师层面:根据年度任务清单,将任务分给教学团队的每一个人,实行责任人制。4.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课程诊断的实施包含三个方面:教师的自主性诊改、教学团队的常态性诊改、主管部门的考核性诊改。教师和学生是整个课程诊改实施的主体。(1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流程,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任务,使其一一对应,以便学生了解将来计算机的用途,做到顶岗实习时的无缝连接。1)监控:在整个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机房来回走动、监督学生实践操作,确保每名学生按项目案例流程操作。2)预警:项目结束后,任课教师根据项目案例的目标、云班课数据、现场查看学生的作业文件,给出学生最终评定等级,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项目任务要求。根据评价发现,学生操作文件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作品完成率低。3)改进:分析原因,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时间较少,授课不集中。提出改进方案:教师提前对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
9、互相监控;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增加实践课时;调成课程时间安排,采用集中授课。(2)学院、教师、学生在课程诊改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1)监控:利用,学期初、中、末检查、督导随机听课、系部常态化巡检、教师之间互听课、学生信息员、学生评教等手段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末按规定完成的任务、质控点等进行汇总和反馈。2)预警:1.教学资源少,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 2.实践教学设计不尽合理,教学效果没能达到预期要求。3)改进:针对预警问题,对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改进,加强PPT课件制作、课程习题库、微课与项目素材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加强项目化教学。5.诊断经过一轮线下诊改,课程
10、建设目标完成率为85%,有五项任务未达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微课、微视频建设未完成 ;学生课堂任务的参与度低、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应用少、学生总评成绩未达到预期值。6.激励、学习、改进(1)激励: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动力,提高诊改积极性。激励分为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外部激励有年度评优、晋职、表扬、加分等,内部激励,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或设定目标激发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学习、改进。(2)学习:针对诊改中的问题,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调研、学习、优化课程 ;派教师参加师资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培训提升教学团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3)改进:鼓励教师进行微课制作,积
11、极参与在线课程建设,细化资源建设任务分工;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加强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蓝墨云等移动平台,做到实时监控;加大过程性考核比例,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分析,提升教学针对性 。(三)信息化应用1.信息化应用情况利用多媒体、微信公众号、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时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对课程进行数据分析。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管理与应用系统主要是常规管理和应用,各系统数据不能共享,没有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3.改进措施逐步增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完善数据平台数据采集、质量监控的建设。(四)质量文化1.基本情况:质量文化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引擎,本课程在诊改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质量文化内涵,课程建设团队做到全员参与,秉承“修德、励志、笃学、善业”校训,坚持“认知、精技、 匠心、唯实”大学精神,从物质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精神质量文化等多方面保证质量提升。2.存在问题及原因对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认识不够深刻,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团队内部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足。3.改进措施(1)积极动员,使全员全方位参与到质量文化建设中,深入开展质量文化建设。(2)加强完善质量保证的各项规章制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