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丁素英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红外线和车灯等来认识射线和直线2、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同学们,你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你能画出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射线师:同学们,你们观察过红外线吗?你们观察穿过小孔的手电筒的光线吗?师演示:打开手电筒光线射向掌心——移开手掌将光投至墙壁,感知光线可以不断延长引导:如果老师把手移开,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光会照射到墙上)谈话:如果不受任何阻碍,想像一下,这束光线将会穿越天空,冲出云层,穿过宇宙……这束光线它长吗?手电筒的光源——灯泡我们就可以把它近似地看作一个端点,它射出的光线向外无限延伸,像这样的光线就可以看作是射线提问: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现象吗?提问:我们认识了射线,那谁能说说射线是什么样的?板书: 射线 像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
与我们学过的线段相比,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教师边说边画出图: )师:谁来说一说线段是怎么样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线段: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的特征板书:一个端点,无限延长师:像这样的射线你能画一画吗?学生自己画射线2.认识直线师:(画出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仔细看一看,与前面的线段和射线比一比,你自己也画几条直线学生画直线,教师巡视反馈评价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各样的直线让学生判断如下图:(图略)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师: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中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直线 线段 射线 4.完成“做一做”反馈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二、认识角师:你们能画几个不同的角吗?学生画角师:(指画过的图)刚才我们从一点出发画了那么多射线,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描出其中的两条射线)。
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大家打开教科书第36页看一看学生看书师:请你把刚才画的角标上角的符号,记一记,读一读三、课堂小结四、巩固延伸1、判断(1)一条直线长1.5米(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 )3、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1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直线、射线和角 线段 射线 直线 角 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反思)《直线、射线和角》这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红外线和车灯等来认识射线和直线2、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我的教学设计是:借助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的线段,从在教室里找线段入手引入新课。
首先组织学生复习线段的相关知识,再让学生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红外线和手电筒发出的光,引出射线的教学学生从内心很自然的建立了射线的一些具体表象,为马上学习射线的概念及特点铺设了一定的台阶顺着对这几条光束特点的研究展开对射线特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射线的这样来画是有依据的从这里可以说明:直观的感知与体验、表象的建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何等重要它顺应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直观形象——本质属性——概念抽象“的特点只有遵从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学完射线后,如果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去掉,直线便形成了其次,小组讨论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黑板上示范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来引出角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已知角的知识,再看书自学角的相关知识,之后大家再一起交流课后,感觉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都值得我去认真思考,去慢慢改进1、关于射线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光线无限延生时,教师语言比较琐碎,可以更加精炼一些2、关于角的教学,过渡不太自然,知识链接课前备课没有很好把握设计3、解决学生课堂生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出发点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帮助者,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坦然面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