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站单元1.1 编制说明本单元评价内容共包括:总体要求、建构筑物及消防、制氢单元、电气仪表及控制及安全管理共5部分1.2 编制依据1.《氢气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 2.《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3.《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4.《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5.《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6.《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DL/T5068-2006)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 8.《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5053-1996)9.《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10.《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11.《火力发电企业生产安全设施配置》(DL/T1123-2009)1.3 安全检查表表1-1电厂制氢站单元安全检查表序号检查项目检查依据检查情况检查结果一站址选择、总平面布置1制氢站应单独布置,并应远离散发火花的地点或位于明火、散发火花地点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宜布置在厂区边缘泄压面不应面对人员集中的地方和主要交通道路。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3.2.22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与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0.2的规定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与铁路、道路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0.3的规定氢气站工艺装置内的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6.0.2的规定《氢气站设计规范》3.0.2、3.0.3、6.0.23制氢站储氢罐周围(距10m处)应设有围墙《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22二建(构)筑物及消防4氢气站、供氢站、氢气罐区,宜设置不燃烧体的实体围墙,其高度不应小于2.5m;《氢气站设计规范》3.0.15氢气站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宜为单层建筑《氢气站设计规范》7.0.16氢气站内有爆炸危险房间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设置泄压设施《氢气站设计规范》7.0.37氢气站、供氢站有爆炸危险房间的泄压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泄压设施宜采用非燃烧体轻质屋盖作为泄压面积,易于泄压的门、窗、轻质墙体也可作为泄压面积;2 泄压面积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的要求;3 泄压设施的设置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危险的部位;4 氢气压缩机间宜采用半敞开或敞开式的建筑物。
《氢气站设计规范》7.0.48有爆炸危险房间的安全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其中1个应直通室外但面积不超过100m2的房间,可只设1个直通室外出入口《氢气站设计规范》7.0.59有爆炸危险房间与无爆炸危险房间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h的不燃烧体防爆防护墙隔开有爆炸危险房间与无爆炸危险房间之间,当必须穿过管线时,应采用不燃烧体材料填塞空隙《氢气站设计规范》7.0.610有爆炸危险房间的门窗均应向外开启,并宜采用撞击时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氢气站设计规范》7.0.711有爆炸危险房间的上部空间,应通风良好顶棚内表面应平整,避免死角《氢气站设计规范》7.0.1012制氢间、氢气压缩机间、氢气纯化间、氢气灌瓶间等的厂房跨度大于9.Om时,宜设天窗天窗、排气孔应设在最高处《氢气站设计规范》7.0.1113制氢间的屋架下弦的高度,应满足设备安装和排热的要求,并不得低于5.0m《氢气站设计规范》7.0.1114氢气站、供氢站严禁使用明火取暖当设集中采暖时,应采用易于消除灰尘的散热器《氢气站设计规范》11.0.115供氢站电解间的门和窗应采用不发火花的材料制作《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16.8.316供氢站应设置灭火器,宜设置推车式灭火器。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7.10.117氢气管道穿过墙壁或楼板时,应设套管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和套管之间应用非燃材料填塞;氢气管道不得穿过生活间、办公室、配电室、控制室、仪表室楼梯间和其他不使用氢气的房间《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1418制氢站(供氢站)应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楼)或排气孔(通风口),排气孔应面向安全地带;采用自然通风时,排气孔应设在屋顶最高部位《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24、7.2.2519制氢室(供氢站)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装置,并采用木制门窗,门应向外开电线应穿密封金属套管,并经气密试验检查合格仪表等低压设备应有靠绝缘,电铃应安装在室外.《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2920氢气设备生产系统各部位必须使用铜质或铍铜合金工具《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30三防雷及接地21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1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1次《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象局令第8号第十九条22氢气站、供氢站的防雷分类不应低于第二类防雷建筑其防雷设施应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
防直击雷的防雷接闪器,应使被保护的氢气站建筑物、构筑物、通风风帽、氢气放空管等突出屋面的物体均处于保护范围内《氢气站设计规范》9.0.223氢气站、供氢站内按用途分有电气设备工作(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不同用途接地共用一个总的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最小值《氢气站设计规范》9.0.324氢气站、供氢站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和突出屋面的放空管、风管等应接到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上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处,应采用金属线跨接《氢气站设计规范》9.0.425室外架空敷设氢气管道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距建筑100m内管道,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埋地氢气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氢气站设计规范》9.0.526有爆炸危险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物体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在进出氢气站和供氢站处、不同爆炸危险环境边界、管道分岔处及长距离无分支管道每隔50~80m处均应设防静电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氢气站设计规范》9.0.627氢气罐等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容器,当其壁厚大于4mm时可不装设接闪器,但应有可靠接地,接地点不应小于2处;两接地点间距不宜大于30m,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氢气放散管的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要求《氢气站设计规范》9.0.728氢气生产系统的厂房和贮氢罐等应有可靠的防雷设施避雷针与自然通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少于1.5m与强迫通风口的距离不应少于3m;与放空管口的距离不应少于5m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高出管口1m 以上《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28四制氢单元29水电解制氢系统每台水电解槽均应独立配置直流电源《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1.3.430水电解用原料水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电阻率≥1.0×105cm·Ω;铁离子含量≤1.0mg/L;氯离子含量≤2.0mg/L;悬浮物浓度≤1.0mg/L《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1.3.531密封垫片的选择应确保水电解槽在工作状态不渗漏,并能承受槽体开、停车时的工作状态变化《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2.2.532铸件外表面应光滑,不得有气泡、裂纹及厚度显著不均的缺陷《水电解制氢设备》5.2.2.733主要焊接结构的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和裂纹等缺陷《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2.2.834镀件的镀层表面不得鼓泡、起皮、局部无镀层和划伤等严重缺陷《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2.2.9.135水电解制氢系统的氢气排空口前,应装设阻火器。
《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2.2.9.136氢气阻火器宜安装在靠近氢气排空口处阻火器后的氢气管道应采用不锈钢管材《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2.9.337每台水电解槽的直流电源一般单独地采用晶闸管整流器或硅整流器整流器应设有调压功能,并具备自动稳流功能《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5.4.1.138每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的氢出气管与氢气总管之间、氧出气管与氧气总管之间,应设放空管、切断阀和取样分析阀《氢气站设计规范》4.0.2《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13.2.239氢气站、供氢站的氢气罐安全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有安全泄压装置,如安全阀等;2.氢气罐顶部最高点,应设氢气放空管;3.应设压力测量仪表;4.应设氮气吹扫置换接口《氢气站设计规范》4.0.1040氢气放空管阻火器应设在管口处放空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引至室外,放空管管口应高出屋脊1m;2.应有防雨雪侵入和杂物堵塞的措施;3.压力大于0.1 MPa时,阻火器后的管材,应采用不锈钢管《氢气站设计规范》12.0.941制氢站的电解间及贮气间,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有爆炸危险房间内,应设氢气检漏报警装置,并应与相应的事故排风机联锁。
当空气中氢气浓度达到0.4%(体积比)时,事故排风机应能自动开启《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4.0.23《氢气站设计规范》8.0.642有爆炸危险房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3次;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12次,并与氢气检漏装置联锁《氢气站设计规范》11.0.543有爆炸危险房间,事故排风机的选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规定,并不应低于氢气爆炸混合物的级别、组别(ⅡCT1)《氢气站设计规范》11.0.744放空管出口应在远离明火作业的安全地区若室内放空管出口近屋顶,应高出屋顶2m以上,在墙外的放空管应超出地面4m以上,周围并设置遮栏及标示牌;室外设备的放空管应高于附近有人操作的最高设备2m以上,排放时周围应禁止一切明火作业;放空管出口应有防止雨雪侵入和外来异物堵塞放空管和排污管的措施《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7.2.1345制氢设备中的氢气纯度和含氧量必须符合《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GB4962-2008)氢冷系统中氢气纯度需不低于96%,含氧量不应超过2%;制氢设备中,气体含氢量不应低于99.5%,含氧量不应超过0.5%。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1.5.2五供电及公用工程46电厂氢气站、供氢站的供电宜为三级负荷《氢气站设计规范》8.0.147氢气站的冷却水排水,应设水流观察装置或排水漏斗《氢气站设计规范》10.0.348氢气站排出的废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