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014180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于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开了,花团锦簇。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花如潮,有声有色。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看花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在回家的路上发出由衷的感叹。2本课有许多联想的句子,可以帮助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落实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3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李广田于1962年写的散文,原载1962年5月6

2、日人民日报,选入教材时有删节。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揭

3、示课题。(1)出示课题。(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下半部分,注意笔顺,共12笔。簪花:中间部分是“”,不是“无”,书空。(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驻足:驻,车马停止。停住脚步。鼎盛:鼎,正当,正在。正当兴盛或强壮。依依不舍:依依,留恋。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接踵摩肩:踵,脚跟。脚跟碰脚跟,肩膀擦到肩膀,形容人

4、多,拥挤。也作“摩肩接踵”。(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给课文分段。4学习课文第一段。(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2)讨论。 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情,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熟读这一自然段。 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桔枝瘦叶花园锦簇,一个花和海洋。)(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5布置作业。(1)完

5、成作业本第1、2、3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段,认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并指导背诵。(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2)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用“”和“ ”划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两个词去找、划?(向高处看去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找到句子读一读。(3)学习重点词。 找出课文把花的茂盛比喻成潮水的句子。A 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中翻腾。B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为什么说花如潮?(有声有色,蔚主国壮观,所以比喻成潮。)读句子,用“”划出

6、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A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B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幻灯出示,请一名学生写在灯片上,其他同学完成作业本第5题,集体校对。)(4)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阅读“单元提示。” 什么是见闻?什么是联想。 联想常常用“好像”“仿佛”一类词语引出。 注意区分比喻和联想:比喻是由作者联想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是用比喻的形式出现,联想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1) 读句,品句。 自由读课文,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 诵读,体会句子好在哪里。熟读,背下来。(2) 概括段意。(3) 指导

7、背诵第二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2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5题。(2)背诵第二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段,注意作者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段。(1) 听第5自然段录音,思考:边听边划出写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语句。(2)讨论。 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矛盾的心情?) 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这里用“好”、“也好”、“更好”,写出哪儿都美。写站在树下,用“伫立”;写看,用“端详”,作者用词丰富,富有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看花

8、时的动作也不同。(作者用“大方”、“贪心重”来形容。这里的“贪心重”只是说太喜欢花了,想尽量多领略一些花的美,不但没有贬义,还有褒义。这种贬义褒用,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圈出动词来,交流。(3)读一自然段课文。(4)听第6自然段录音,按课文内容填表,完成作业本第5题。(边听课文边填,全班交流。)(5)这几类人物看花时的神情和动作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行,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身分。)2学习课文第四段。(1) 齐读课文。(2)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春光似海”是说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令人仿佛置身于春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正如春光灿烂。这两句是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国家。)3总

9、结课文。(1)把课文分成4段,写出各段的段意,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6题。(2)朗读全文。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6题。(2)听写词语,指名写在灯片上,全班校对。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个场景,写出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特点来。(看灯;放烟花;自修课;营养午餐)11鸟的天堂一、背景知识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

10、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2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等16个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 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

11、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1) 出示课题。(2)理解课题。“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1 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 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3)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榕树、木桩、留恋。(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缝隙:裂缝。应接不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形容来人或事情

12、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6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指名听写在灯片上,出示灯片全校校对订正。(2)解释词语:缝隙,应接不暇。2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3)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13、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了短句,读起来更有韵味。)(4)“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比较词语意思:陆续继续。“陆续”表示一个接着一个。)(5)读句子,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灯片出现)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果划动。(都是作者看到、听到的,是作者的见闻。)(6)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不能,课文是按水面、船、桨由远到近地写的。)(4) 小结:这一段具体描写黄昏后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3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作者

14、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3)默读第8自然段,用“”划出作者的见闻,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全班讨论、交流。重点句灯片出示: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4)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这环境适宜鸟儿生活,使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还有哪些原因?(5)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6)概括第二段的段意。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题。(2)读课文。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教学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找到一对反义词。(清静热闹。)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小结: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