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98157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生态治理与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1一、工程概况1二、工程任务1三、工程规模1四、设计依据1五、设计原则2第二章技术分析2一、物理法2二、化学法4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4四、最终技术方案8第三章方案设计8一、设计水量8二、设计水质特征9三、治理目标9四、实施阶段9五、实施路线9六、方案设计9第四章投资运营费用估算及维护15一、投资估算15二、运营费用16三、系统维护17. z.-第一章 综合说明一、工程概况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严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

2、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展治理规划和设计。二、工程任务本工程涉及35000m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展污染物消减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去除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三、工程规模本工程设计规模35000立方,河道长约700m,河宽25m,平均水深约1.95m。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

3、水体进展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四、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21年6月;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6、工程相关方提供的数据、图纸等原始设计资料。7、现场调研和分析获得的相关资料;8、国家及地区颁发的其它有关设计标准;9、?*生态省建立规划纲要?10、?关于开展*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立工作的通知?11、工程相关方提供的资料;12、国家及地区颁发的其它有关设计标准13、公司在河道治理领域的经历及理论数据五、设计原则为了尽量经济、

4、高效的治理河道污染,符合技术和经济性可行性,同时到达一定的治理目标,表达如下设计原则:1、工程设计中,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现行标准和标准。2、采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操作管理简单的工艺,使先进性与可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选工艺的合理性,有效控制工艺造价。4、利用高效节能的治理工艺,节能节耗,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费用。5、系统设备简单,建立周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三低低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技术管理要求目标。第二章 技术分析目前,国内外对河流富营养化治理与维护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类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一、物理法1、截污截污是河流治理的

5、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国内受污染河流,无不源于外来污染物远远超出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破坏,而截污则根本能够解决河流的污染之源,防止水体进一步恶化。截污作为一项有效的措施被广泛认可。但是,河流截污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包括大量管网铺设、污水厂建立、人员动迁、河流周边生态修复、工厂企业排污控制等,其巨额的工程投资、漫长的工期与复杂的工程实施,使众多的河流主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无力承当,而进展缓慢,因而当前的截污工作更多的表达为相关主管部门量力而行的治河措施之一,通常会结合其他的治理方法实施。2、清淤由于常年自然沉积,河流底部聚积了大量淤泥,富含可观的营养盐类,其释放也可能形成河流富营养

6、化和水华爆发。将底泥从河体中移出,可减少积累在表层底泥中的营养盐,减少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是减少内源污染的直接有效措施。在工程施工时,要密闭机械工作面,对淤泥要平安处置,防止二次污染。但是,清淤后水质只能暂时性地得到改善,随着污染的输入,河流很快又淤积回去,而且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 河流清淤的成功范例还鲜有报道,目前日本等兴旺国家,对是否清淤及清淤厚度正进展细致而周密的论证。3、曝气复氧污染严重的河流水体由于耗氧量大于水体的自然复氧量,溶解氧很低,甚至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展人工充氧此过程称为河道曝气复氧,可以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流的生态

7、环境。因此,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流中进展曝气复氧可以补充河流中过量消耗的溶解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助于加快黑臭、感官性差等状态的河流恢复到正常的水生态系统。由于河流曝气复氧工程的良好效果和相对较低的投资与运行本钱费用,成为一些兴旺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及中等兴旺国家与地区如韩国、中国*在中小型污染水体乃至港湾和河流水体污染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4、换水冲稀通过工程手段引水稀释受污染水体,短时间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但是换水冲稀后污染的总量没有减少,实际是污染物转嫁,如果外来污染持续存在,很快会恢复到原来的污染水

8、平,且浪费了优质的水资源。通过引水稀释,可使得河流中优势菌种由绿藻转化为大型水生植物,大大改善了河水的水质。但引水稀释导致交换水体的生态体系发生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化学法1、投加混凝剂在河流中直接投加“混凝剂见效快,但是药剂量难以掌握,污染物沉积在河底破坏水底生物环境,且存在污染二次释放的可能性。2、施用除藻剂可去除藻类和水中的氮,但是无法除去水体中的磷;化学杀藻剂的生物毒性对鱼类等其它生物的生长危害很大。化学方法就是针对河流的污染特征投加相应的化学药剂,强制去除污染物质。美国*河流通过投加铝盐,使河中磷由原来的65g/L下降到30g/L, 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该方法操作简单,但费

9、用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当前,国内外的自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技术、生物增效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其中,前两种主要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和生物增效技术技术一般作为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人工浮岛技术一般作为辅助技术使用。生态修复措施具有原位净化水质,同时也可以恢复水体中的水生生态构造、运行本钱低、增加水体自净能力的特点。在自然未受污染水体中,生态系统十分复杂。在水体底质中、颗粒物的外表、驳岸外表上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是水体中有机物质的主要分解者。在水体中的原生动物又以菌类为食。原生动物的捕食能够加速生物膜的更新。衰老的细菌被捕食后,为新的细菌

10、的生长提供了生长空间,使细菌的整体处于较活泼的状态。同时原生动物又是后生动物的食物而底栖生物,如螺蛳,和局部鱼类又以轮虫等后生动物为食。水体中生长的植物在为水体提供氧气的同时也为细菌和微小动物的生长提供了附着空间水体底质和植物组成的复杂环境又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整体的生态系统本身有着一定方向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相互促进或约束,保持着整体的功能和活力。自然界水体的自净功能主要是依靠水体中的生态系统来完成的,这种自净能力非常巨大,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分解天然水体中的所有的有机物质,可以自动调节水体中的养分平衡。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的增加可以

11、提高水体中生物的密度,同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也会相应增加,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的能力也会提高。但是一旦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水体生态系统的*些环节就会遭到破坏或丧失功能,而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又会反作用于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的自净能力的减弱又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在恶性的循环之中,水体逐渐丧失了自净的能力。恢复水体本身的生态构造可以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水体的自净功能到达水体的自我净化,并到达水体和水体内生态系统良性协调开展。在已经发生水质恶化的水体中,完全依靠水体自发的修复作用和简单的物理修复方式很难迅速恢复水体中的生态构造。而在人工参与的条件下,系统而全面的恢复水体的生态构造可以到达水体

12、生态系统良性协调开展的目的。1、水生植物技术水生植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具有显著的环境生态功能,利用水生生物法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生长转移水体系统中的污染负荷,其兴旺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以分解水中污染物以供植物吸收,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澄清水质、抑制藻类的功能。人为创造一定的条件,利用适合相应河流水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构建适合水体特征的水生植物群落,能有效降低悬浮物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及溶解氧,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生物增效技术生物增效技术将微生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利用载体材料、包埋物质或合理控制水力条件等),

13、使微生物固着生长,提高生物反响器内的微生物数量,从而利于反响后的固液别离,利于除氮和去除高浓度有机物,以及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适应性生物增效技术立足于恢复、强化微生物群落来净化水体。微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的根底生物组分,既是水体的“清道夫,降解污染物,给其他的水生生物营造安康的水环境,也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维系正常的物质循环。微生物菌类、藻类、原后生动物等是水体自然净化的主力军,河流受到污染水质变坏,也是因污染量过大超出微生物的消化能力。水质的下降导致局部生物种包括微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而逐步消亡,而水生生物构造的改变反过来也助长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水生态系统

14、的退化。生物增效技术正是通过营造微生物的生长空间,数百、数万倍放大微生物量,使水体自然的净化能力得到大大加强,放大对污染的消化能力,切断恶性循环。不仅可表到达水质的明显改善,也是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开展循环。生物增效技术以培育、开展土著微生物为首要目标,这些微生物因适合于原本的水环境而具备高度的活力和持续开展的能力,既不存在因投加微生物菌可能产生的生物入侵,或因微生物死亡需反复投加,也不存在化学药剂的生物危害;因依靠微生物自发的营养消耗净化水体,而不需机械清理而产生的巨大能耗或复杂运营管理要求。生物增效技术依靠微生物的能力自然净化水体,并严密结合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及相互促进开展,因而是一项长期、

15、生态的河流治理措施。目前,国内外应用最成熟的生物增效技术为生物巢增效技术,该技术以生物巢为核心,同步净化水质与建立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性水体治理维护系统。生物巢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载体,它融合了材料学、微生物学及水体生态学等学科,采用食品级原材料,通过专利编织技术,将其制成高比外表积、高负荷的,是目前国内外最先进、最有效的以生态修复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净化问题的环保产品。3、微生物制剂技术选育高效菌株制成为微生物复合制剂处理污染水体。其过程以酶促反响为根底,通过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作为催化剂,净化污水、分解淤泥、消除恶臭。微生物制剂技术主要优点是能迅速提高污染介质中的微生物浓度,并可望在短期内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另外生物反响通常条件温和,投资省、费用少、消耗低,而且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其缺点是要保持良好的水体改善效果,需根据水体变化情况,不断投加,可作为水体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辅助措施。微生物制剂技术适合封闭缓流水体,在藻类大量爆发前使用,可弥补微生物制剂通常见效时间较长的缺点。4、人工浮岛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