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007965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教育思想(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初中接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但那是自读课文,没 有仔细揣磨。但自此知道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 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人”等佳话。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 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 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 孔子的德才兼备。但时至今日才真正拿起论语,对孔子的教学思想有些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我们可以吸取 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去。 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

2、由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加 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由“仁”是君子的根本品 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 如“刚、毅、 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 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 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反映仁的一个侧面,只有 将它们集合之,才称得上仁,但其核心却很简单,就是“爱 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 成

3、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 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 尤其是“素质教育”, 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智育主要是指使人获取知识、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孔子认 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 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 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 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以之进行卓有成效的 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莫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 能教育相比,无疑更具备正确性。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 执守于

4、“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 提生了 “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 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 由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孝顺父母,由外便敬爱尊长, 做事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 人,这样躬行实践,在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 有剩余的力量, 就去学习文文化知识,在德、智并重的同时,还是将道德修 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 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

5、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 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 尤其是后者要定由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二.教学态度孔子的一生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在教学态度上 也是严肃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生蓝而胜于蓝”的 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 努力好学,提由“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教育弟子虚

6、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 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由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 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 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 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 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 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 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 耐心诱

7、导,造就人才。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花为食”, 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 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 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 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 孔子所提由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 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

8、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 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 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由 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歹U传载:“子 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 像个地鄱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生身贫贱;特 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 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 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亦如他把仁爱的对 象扩展至所有的人,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 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 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

9、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 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 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三.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 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 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 ‘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

10、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 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 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 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 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 抽象的规律。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 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 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 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

11、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 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 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 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 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

12、 由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 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 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 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豉励学生发展 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 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注意启发式。“子日: ‘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 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 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由 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

13、比,知一方 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 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 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 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 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由问 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由了更高的要求, 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 动的学习。学思结合。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 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 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 思想。就像读论语,一 口气读完不过脑

14、子,学到的也是 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 尖由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 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 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 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 的一场讨论,就是突生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 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 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 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 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

15、考 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激发兴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 语·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孔子将“乐学”作为治 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应让学 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 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 验的总结。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 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 到新的认识。重视实践的作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 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

16、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 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 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 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由:射不主皮,为力不同 科。(论语·八俏)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 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 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 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 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四.关于诗经学习孔子强调文献特别是诗经的学习,是和古时贵族阶级以 诗言志,有时在外交场合都完全藉诗句来办交涉分不开的, 所以“诗”是春秋时期政治和外交场合中的不可或缺的工 具之一。对于诗教的功能,孔子对其弟子说:“小子何莫学 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