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困惑新教材的编排理念时刻要求教师们准备新的教材观,采用新的教学观这对我们的一线教师们是个挑战,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摸索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新的教学经验在新教材摸索中,有时也会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质疑,由此我想谈谈心中的困惑和自己的一些建议:一、例题中的题型少,与习题有很大的跳跃新教材的例题题型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例题时大都能正确地掌握,但当真正落实到习题时,却时常出现差错,原因是练习题中特别是配套练习中往往超出例题范围如三年级上册对“千米的认识”中,例题中只讲解了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及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然后讲解了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习题中出现了“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仅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此类应用问题呢?是将后面三年级下册内容提到这儿教学吗?因此我们老师常常在教许多例题的同时,也要将练习中的某些题型当作例题来讲解,或适当地补充一些例题,但每学期的课时安排又是一定的,这样做不但给老师增加了劳动强度,也给学生增添了学习负担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但好多都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很难让此类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生根发芽”新教材每一年段都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不少内容特别是实践综合部分的知识篇幅很小,例题极少,往往用几个问题带过,而课后很少出现对此类内容加以巩固的练习。
由于没有得到巩固和更深一步分析,最多只是培养了几个优生,对中下层学生都是极为不利的三、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概念叙述和总结,没有对习题的解答作出统一的规范新教材中的例题大都以提问式的方式进入教学,而最后又没有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归纳,这无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于优生来说很有促进作用,但我们教学毕竟是面向能力不同的全体学生,大多中下等学生的语言概括不通顺,甚至某些差生根本没这个能力教师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不得不将某些概念、法则抄给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这些总结解开疑难这也是套用了老教材的教法,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新教材的部分题型比较开放,对解答过程也没有做统一的要求譬如: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教材只是用文字“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坐不下来展现这类题型的解答过程,并未象老教材一样用估算的形式解答针对此类题型,不同的教师对解答要求存在争议,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我此刻的疑惑,来源于我还没完全吃透教材,因此,我要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解开新教材中遇到的困惑,让新教材得到准确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