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 山行 1说课稿 长春版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山行》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②掌握古人说话的方式,能根据插图和现在说话的习惯及时调整诗句的意思4.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学法:1.话激趣,营造气氛在课前让学生诵读知道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2.握方法,主动学习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3.味想象,欣赏意境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三、说教学程序:1.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学流程: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 明确日标,尝试学习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 指导诵读诗句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意图: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揭题:让学生读两首古诗的题目,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两首诗的共同点意图:系统的学习古诗3.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第一首请学生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意图:快速导入课文,留下时间放给学生学习古诗4.释题:在山上行走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再电脑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意图: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先指导学生看电脑图片,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讲解“生处”的写法意图“这个词默诗最容易错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意图: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第五步: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电脑出示:赠刘景文作者: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菊作者:陈毅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让学生读读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四、说作业设计:1.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古代和现代都可以)2.为这首诗配上插图3.有感情地背诵4.查询资料,了解杜牧还写过什么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抄一抄附送: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下册 山行 2教案 长春版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
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