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心得---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1.95KB
约8页
文档ID:507858587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心得---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_第1页
1/8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 29l 一 295 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于 1859 年 6 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857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因而推动马克思“„„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219 页1864 年第一国际的成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影响进一步扩大以及它在组织上的落实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的导师这篇《序言》是马克思自 1844 年起经过 15 年的长时期,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总结,又是进—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序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马克思自称这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恩格斯在同年 8 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17 页列宁指出,”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注: 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445 页.)而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运用这里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具体研究,才认清了中国的特殊国情、阶级状况,以及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这篇《序言》不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的科学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如果说 1845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年、1846 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序言》则是这一科学历史观在新科学的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前者的特点“是似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实现马、恩多年以来清算自己青年时期曾有过的黑格尔“左”派哲学(信仰的宿愿,从而表现出“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虽然在批判的形式中阐述了全新历史观的系统见解,但毕竟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个解释( 《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 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208 页.)。

《序言》则是在多年经济学研究后,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作出了经典式的概括 序言》实现了由经济学到哲学、历史到逻辑、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为后人提供了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典范《序言》不仅在当时和后来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对现在和今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刻的、直接的指导意义首先,它为我们科学地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次,它为我们深刻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一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经济上第二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深切的理论指导再次,它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等多方面,提供了锐利武器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08 页.),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 293 页.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第 l 版.)。

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二是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1.展现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社会是由自身的内在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有既相区别又相从属、制约的三个层次的要素和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相应要素的反作用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要素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这里,无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和一定时代的人类来说,都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和历史条件,因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历史必然性虽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但人在这里是被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人们才只有在这样那样地适应了或正确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 能历史地发挥其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意思正在于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 《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注: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 467 页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马克思在概要论述社会运动过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与此相反,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都这样那样地宣扬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这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特别是指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一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本原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是第二性的、派生的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使唯物主义从它最后的一个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66 页.)。

从而开辟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新时代在此以前的一切思想、理论家、哲学家,总是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领域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过去一切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从此,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有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3.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论证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性,概括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一元论《序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成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社会面貌根本变革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一般规律性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一元论相对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说,生产力不仅是最终的物质来源,而且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永远不会长久停滞在原有水平上,而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中的,因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相应的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便处于相对不变的稳定状态这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形式和必要条件这样,生产力的不停顿变动性与相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对不变性,就构成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代,之所以有不同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也正是基于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当生产关系租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需要时,社会处于量变状态;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和相应经济基础、发展、变革的需要时,社会就处于客观上要求变革和质变飞跃的时、代这时只有先进的革命者或革命的阶级、阶层、集团才能在不同程度上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冲突的结果,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飞跃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必然集中表现为社会集团和阶级之间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和矛盾的激化,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这里,社会革命就是阶级对抗的最高表现必须从生产方式、社会基本矛盾出发,去认识和把握不同的骱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这样,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阶级论和社会革命论。

否则就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社会学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复杂多面的活的有机体它不仅具有适应一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作为自身的“骨骼”系统,而且具有相应于这种“骨骼”的思想的、政治的上层建筑作为自己的“血肉”系统因此,为着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的规律性,必须注意: (1)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对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 (2)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条件下才能实现;(3)社会的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庞大系统,它的各个不同部分、不同要素最终都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更,但由于各自质的规定性和诸种外部条件的不同,而有或慢或快发生《 “变革的不同对此,决不能简单化、片面性地对待为此,序言》指出,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精确性指明的变化,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较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

种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闻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概括了社会历史演透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