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5702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作者:兰福森兰玺彬本文作者与包识生是隔壁生产队的人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讲包救死扶伤的故事,系作者小时候的偶像之一.本文初稿最先在新浪中医论坛里发贴,后来 ,在2005年10 月7 日,14日 ,21日的 <<上海中医药报>> 上 ,分三期连载发表 .<< 福建史志>>2005年第6 期发表,2005年的 <<上杭文史资料>>收入出版.现在,转过来供大家一笑.在闽西著名的客家集聚地,上杭庐丰畲族乡多小屋。其中以家族姓氏为屋名的小自然村为数不少,但是,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名门姓氏为屋名的小自然村,却

2、只有一个,那就是庐丰畲族乡丰济村包屋。包屋,距离庐丰圩场大约一华里,在庐丰市场上就可以看见。包屋,虽然只有几十户人家,但是历代都十分重视教育,建有书堂,培养人才。登科者常有。不过,其中最著名的人才当属近代著名医家包识生。其业绩已经载入中医大词典,医史分册, 1992 年龙岩地区志和 1993 年上杭县志分别为育华,识生父子立传。原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著名的百岁老中医、老教授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近代史“近代中医人物志”中,共有 29 个名医被入编、立传。其中福建籍者 1 人,那就是包识生。 1998 年底,广东电视台“客家风情”摄制组慕名驱车千里来到上杭庐丰畲族乡丰济村包屋,寻访近代中国名医包识生和

3、包氏中医世家。该台播出了包识生的业绩以后,在广东,尤其是在全世界的客家华侨中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包识生的父亲包育华,字桃初, ( 1847 1908 年)。“性嗜学,精医理”,能文,工算,然无意仕途, 不为名利所困。“能文不赴试,能算不经商,能医不标名” ,惟存济世活人之心,究心医学,于“诊暇即阅医经,得要处辄自批解而长歌” ,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 、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仲景全书,乃能见病知源,更宜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他既重视学习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又重视学习历代名家学说,贯通古今,博采众家。包一生拯救危难病人甚多。久客潮州,以善治奇难杂症而远近知名。被当时的人们尊称为“神医”

4、。他对后汉张仲景伤寒论颇有研究,著有无妄集活法医书 ,专为阐扬仲景全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刊于潮州,共 5 卷。此外尚有问切从原 、宋本集注等未付印包识生,字德逮,名一虚(1874 1938 年),从小聪明超人, 5 岁时开始在其先祖留下的包屋“耕心堂”里接受启蒙教育,一开始就学习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 。经过 6 年的寒窗苦读,他已经是满腹经纶。他立志长大以后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在他的故居“耕心堂”卧室里,抄贴有为医自勉 :“存心师范老,笃心效仓公,药尚神农法,方宗仲景风 。 ”正是这 6 年的童子工夫,为他后来成为我国中医史上的著名的医家,提供了知识储备,打下了扎实的基

5、础。 12 岁时,他的父亲,著名的伤寒论专家,有“神医”之称的包育华将其带在身边学医。他每天白天,跟在父亲身边给病人看病抄方,晚上则捧着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等药学著作,孜孜不倦地学习,思索。他的父亲则在身边不时地进行指点,答疑。包识生尤其对张仲景所创六经辩证论治的理论研究较深。经过 10 年临床实践,深得医治伤寒等症的精髓,写成伤寒论章节一书问世,纠正了以前一些医家的谬误,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他在潮州、汕头一带开设了“耕心堂”药店,行医。包在潮州汕头地区行医时,以儒家学说的“仁者爱人”为宗旨,从仁爱精神实践者的独特角度,努力做到处世正直,与人为善,自奉菲薄,豁达

6、大度,治病济世,丹散救人。在他近 50 年的临床实践中,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以治病救人为本。他每天应诊者多到百人,为贫病者施诊施药,从不计较报酬得失。每有夜半敲门求诊者,无论寒暑冬夏,贫富贵贱,立刻赴诊,以解病困。每遇贫弱孤寡,不但就医,而且自己亲手碾切剪杵,煎汤送药。他那高尚的医风医德,高超的医术,以人为本,乐善好施的精神,在潮汕地区,妇孺皆知,有口皆碑。至今在那些地区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治病救人的佳话。一天包识生出诊来到潮州地区的一个村子里,遇到一个年轻男性,患怪病躺在床上已经一年多。这个病人背上发热,犹如火在燃烧,上身多汗,牙齿流血,烦躁不安。但是从小腹以下,则发凉,如泡在泠水里,阴囊抽

7、缩,大便稀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里遗精二到三次。家人曾经为他请了当地许多医生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为了给孩子治疗疾病,家里早就已经是负债累累, 因病致贫。 包看到这个病人的舌质偏红,舌苔根部又白腻,摸脉则发现脉滑而缓。因此,包识生说:“这个怪病叫上热下寒之证, 治疗时应该是清上温下。 但是,看前面的医生的用药,几乎是补肾固涩,所以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因此他便用 伤寒论 里的 “附子泻心汤” 给这个病人治疗。他取黄连,黄芩,大黄,炮附子。包识生自己给他煮药。他把“三黄”用刚烧开的滚水浸泡 10 分钟后,弃渣留水。泡附子用小火煮滚 40 分钟,然后取其药水和“三黄”药水混合在一起,加热后分二次服下。

8、病人服了三包中药,就大便已经开始成形,背上的热开始减轻,汗已经止下来。小腹开始转暖,阴囊上抽也已经消失。根据中医效不更方的治疗原则,包又按方给他吃了三包中药。就这样,这个久治不愈的患者,被他 6 包中药就给治疗好了。包看到这个病人家里因为治病, 已经弄得十分贫穷, 就分文未收。 病家十分感激他。消息传出,当地医生前来请教。包识生就毫不保留地对请教者们说:“人体的水火阴阳,是依靠人的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一般来说,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从这个病人的脉证来看,显然是上热下寒,水火不能够上下交济而致。病变的焦点

9、在于上焦热盛,盛就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里局面。只用补肾固涩之法,就犹如隔靴搔痒,肯定很难取得效果。 因此,在治疗上应当清其上热而温其下寒,所以,我就使用了“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用滚水去浸泡,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泻在上之热;附子熟用,小火久煎,取它的醇厚之味,则其力大气雄,可以温下焦之寒。诸药合用,服下以后,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然就好了。众医生闻听之后,莫不连连点头,异口同声地说: “有理!有理!不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名医。”潮汕地区的大富商李老板, 貌似潘安, 英俊潇洒, 体格强壮

10、,妻妾成群。虽然年仅 30 多岁,但是,却丧失男性雄风,患阳痿病已经多年。 李老板每天面对丰乳肥臀 ,如花似玉的妻妾们,那含情脉脉,情兴似火的渴求,心里苦不堪言。李老板请了许多医生来治疗,都认为他是肾虚,房事太过而起。医生们给他吃遍了各种各样的名贵的补肾壮阳之药,但是,就是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富商把包识生请来家里治疗。包识生看李老板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体魄甚为强壮,而不是虚弱之人。摸脉时则感到脉弦有力,看其舌苔则白滑略厚。除了丧失了男性雄风,得了阳痿以外,还兼有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冷,仔细询问他患病的原因,发现原来是因为在生意方面,内怀忧恚心情,久而不释 发生本病。他想到这就是伤寒论里的肝

11、胆气郁,抑制了而不伸,阳气受阻,所谓的“阳微结” 。气是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种机能活动,无不是气作用的结果。现在,既然人的气的运行不正常了,发生了障碍,被抑制了,被停止了,我们现在就应该进行疏通。但是前面的医生反而给他服补肾壮阳之品。这实际上就是等于是实证又在进补了,郁结在那里,不得发泄。所以才使他的病久治不愈。现在,在治疗方面,应当是疏肝胆之气郁,以通阳气之凝结。因此他取:柴胡,白芍,半夏,枳实,黄芩,党参,炙甘草,生姜,红枣。水煎服,每日一剂。李老板只服了三剂中药, 阳痿病就好了, 就恢复了男人雄风。心里既十分高兴,感动,又深感惊奇。因此,一天晚上特地前来向包识生求教。包识生告诉

12、李老板:你是一个 30 多岁的壮年人。身体强壮之人会患阳痿,不是纵欲太过,就是情志的障碍。我看你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泠,但是,脉弦有力,这是因为阳气被抑制了而不能够伸开,气机不利的现象。通常是人遇忧恚,愤怒的事的时候,或者自己的愿望不能够顺利地实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肝胆气郁,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不得畅达。肝主经,其经循阴器;肾藏志,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肝肾一体,乙癸同源,肝胆气郁,疏泻不利,阳气被阻,就会使阳器不举。前人王节斋说过:“少年阳痿,有因于失志者 苟志意不遂,则阳气不舒。阳气者,既真火也。譬诸极盛之火,置于密器之中,闭闷其气,不得发越,则立毙而寒矣。此非真火衰也,乃闷郁之故

13、也。”所以,治疗这个病症,只适宜舒肝解郁,不能够使用补法。等到阳气舒畅,阳痿就必然自除了。我这次是选用的是伤寒论里的“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的合方,就是要疏通你的气机,开泻阳郁。阳经的枢机,在于少阳;阴经的枢机,在于少阴。小柴胡汤,能够解除少阳的枢机而利其气;四逆散可以通畅少阴的枢机,以达其阳。两方合用,使枢机一开,就气机利,阳气伸,火气达,这样,你的阳痿不就是可以治疗好了吗?“。富商李老板听后,连连翘起大拇指,十分佩服地说: “包先生,您不愧是一个名符其实,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华佗转世! ”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埋葬了最后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 年,包识生受当时

14、上海地区的著名中医余伯陶的邀请,离开了潮汕地区的“耕心堂” ,北上来到了大都市上海。在这里,包识生与余伯陶、颜伯卿、葛吉卿等人创立了“神州医药总会”。这是民国时期,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社团。曾经内务部核准备案。 当时总会设在上海, 并在四川,福建,江西,广西,云南等省有十几个分会, 会员有数千人。包识生还负责主编神州医学报 ,这是民国初期中医界重要的学朮刊物。该刊主张中西医汇通,在反对北洋军阀政府歧视中医政策的几次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氏还创办了“神州医药专门学校” ,自任教务长, 自编伤寒杂病讲义 、诊断学等教材。为解决学生实习场所问题后又创办了 “神州医院”。1912 年(民国元年 )11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