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技巧朗读技巧:是在朗读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必要手段,是朗读时为了使声音清晰洪亮,为了增强语音的感染力,更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使用地一些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技巧;二是外部技巧一、朗读内部技巧1. 形象感受的运用朗读者要学会在作品形象性词语的刺激下,感触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运动状态,使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符号在内心跳动起来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词语,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在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像”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像”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强烈感染力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1段中:“天气冷得可怕,天正下着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下来了朗读时,不应仅仅把它们看成是白纸黑字,而应透过这些表达形象的话语,产生视觉想象,“看到”雪花、天黑,从而“感到”冷极了再如《荔枝蜜》中:“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朗读时要注意运用嗅觉想象和味觉想象,当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要真的觉得一股甜香味儿扑鼻而来;“调上半杯一喝”,则有唇齿含香的感觉练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 逻辑感受的运用朗读者要学会将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征服力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逻辑感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语言目的要明确,不能似是而非;语言脉络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语言目的必须抓住语句、篇章的真正含义,挖掘实质语言脉络指的是上下衔接、前后呼应、贯通文气、连接层次语句,文中起着“鹊桥”作用的虚词是获得逻辑感受的重要途径练习:(1)并列性: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2)对比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3)排比性: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递进性:起先,这小家伙只再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3. 内在语的运用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者要学会在朗读中运用“内在语”的力量赋予语言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有声语言底下不断涌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生命力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练习:“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革命者仍保持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4. 语气的运用声音受气息支配,气息则由感情决定,而感情的引发又受文章内容和语境的制约学会将情、气、声三者融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才能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朗读时,朗读者的感情、气息、声音状态,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产生什么样的气息,有什么样的气息,就有什么样的声音状态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感情上有千变万化,才会有气息上的千差万别和声音上的千姿百态。
二、朗读外部技巧朗读者既要重视内部心理状态的支配作用,又要发挥外部表达技巧的作用脱离了内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技巧就难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最完善的声音形式,内部心理状态也无从表达,因而朗读者不能忽视外部表达技巧的运用1.语势语势,指的是朗读(或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又称作句调声音的高低升降是由音高决定的高低升降虽然是就整个句子说的,但一句话的高低升降常常表现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末句如果是语气助词或轻声字,就表现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句调有四种1)平直调(→) 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庄严、悲痛、冷淡、沉重等感情如下面的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2)扬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可以用扬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如下面的句子: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 (茅盾《白杨礼赞》)(3)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陈述句可以用降抑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恳求等感情。
如下面的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过土地})(4)曲折调(↗↘)句子语势有低——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幽默等感情如:“——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战斗生活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高尔基《海燕》)2.停顿停顿就是语流中的间歇,我们说话或朗读,短句可以一口气说完;遇到长句或者几个句子,中间就要有适当的间歇语言中的停顿,不单是人们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常见的停顿有以下几种:(1)句逗停顿按照各种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叫句逗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一般是: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破折号和省略号较为特殊,停顿时间的长短酌情而定2)语法停顿表示语法关系的停顿叫做语法停顿语法停顿可以使句子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明 确、脉络清楚语法停顿的时间一般较短促其停顿的主要位置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联合成分之间,特别是各部分较长时,更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停顿3)强调停顿强调停顿是句子中特殊的间歇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或者为了加强语气,而在不是语法停顿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或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动停顿时间,这样的停顿叫作强调停顿,也叫逻辑停顿或感情停顿。
4)结构停顿结构停顿是由文章的层次结构决定的,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等而作的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应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在一般情况下,间歇时间的长短是:段落>层次>句子必须注意的是,停顿只是声音的间歇,而朗读者的情绪则不能受影响有的人一停顿,就使听众产生“结束”的感觉,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停顿仍是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不是休止,更不是中断停顿运用得当,会给听众留下思索、回味,遐想的余地,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艺术效果正确的停顿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是说每次停顿都要吸气、换气,这样反而会使呼吸急促、情绪紧张朗读节奏舒缓的作品,可用“慢吸慢呼”的方法,使呼吸和停顿有机地配合,不露呼吸的痕迹;朗读节奏快的作品,则用“快吸快呼”的方法,利用呼吸造成一种声势,使朗读更有艺术感染力总之,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停顿时采用哪种呼吸方法恰当地运用停顿和呼吸,会使它们相得益彰3.重音朗读时,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短语,甚至某个音节而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成分称为重音朗读时,必须区分句子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重音不一定都是重读。
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要处理好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音的关系要学会在朗读时把非重音、次要重音一带而过的技巧重音分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1)语法重音(用“· ”表示)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对某个句子成分所读的重音这种重音只是比一般非重音稍重,不很明显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以下成分一般重读:①一般短句里的谓语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②名词前面的定语我们的哨所,在那高高的山崖上③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状语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呀!④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⑤某些代词这本书是从哪儿借来的?⑥介词“把”的宾语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2)强调重音(用“.”表示)强调重音,又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强调重音比非重读成分明显加重强调重音在语句中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完全是根据语意的需要而定的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或不同的思想感情支配下,所要强调的部分并不相同如下面两组例句,只有说出或读出强调重音,才能准确表达每句话的意思①哪是你的书? 这是我的书那本不是)这是谁的书? 这是我的书。
不是别人的)这是你的什么? 这是我的书(不是别的东西)这是不是你的书? 这是我的书的确是)②谁喜欢游泳? 我喜欢游泳你喜不喜欢游泳? 我喜欢游泳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游泳要注意重读音节不能念得过分突兀,或者怪声怪气,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朗读《狼和小羊》,体会一下重音的使用·”表示重音狼来到了小溪边,看见小羊正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4.节奏受作品的基调和思想内容的制约,朗读时应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恰当地把握朗读的节奏,既能显示有声语言的音乐美感,又能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意境根据节奏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可分为六种类型: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①轻快型语调轻松快捷,声音形式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词的密度大多用来表示欢快、欣喜、愉悦、诙谐的情感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②凝重型话语凝重,声音较低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音节多,多用来表示严肃、庄重、沉思的意味如:然而,大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在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余秋雨《西湖梦》)③低沉型语势下行,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拉长,声音偏暗,多用来表示悲痛、伤感、哀悼的感情如: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到医院去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