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614263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作出重大的奉献。 论文核心词:科学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和平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引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并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这一问题。一

2、、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诸多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均有新发展,这里我们只是从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最本质的方面加以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广义的意义上来说的。它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追求人的解放,是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挣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说:“替代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种联合

3、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必将进入的一种更高档的文明阶段,而这个文明阶段的本质就是一种更高档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曾被一度扭曲过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纠正。本来,1871年诞生的作为第一种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已经在实践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其一,重要官员由人民普选产生并且随时可以罢职;其二,官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纯熟工人。恩格斯曾经指出:这是“避免国家和

4、国家机关内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两个可靠的措施”。可是后来前苏联完全背离了巴黎公社的这两大原则,实行各级党政干部级别授职的任命制和高薪特权制。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表面上有民主选举,如选举苏维埃代表、党代表等,事实上从上到下严密控制选举,当选者大多是上级领导精心挑选的意中人,因此当选人大多衷心感谢并且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人。各级党政领导人大代表都是从上而下层层任命,因此只是仰承、投靠上级,不对下级和人民负责,并且形成特殊利益集团。 事实上从0世纪3年代起,前苏联共产党就自我培植了一种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仅从工资待遇来看,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在20世纪代中期大概相差十倍,到年代中期扩大到三十多

5、倍,年代中期又增至五十多倍,0年代初期猛增到一百多倍,因此,苏共事实上搞的是“以官为本”。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时还高喊过“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但这种口头上标榜“以人为本”,事实上实行“以官为本”的过度集权社会主义、官僚特权社会主义,难以进行治本的自我改革,迟延到99年,终于被广大人民完全识破,并且被广大人民抛弃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来,中国也在人的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重要体现为,忽视基本人性、人的需要,只要是与“人”有关的问题而一概视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甚至连我们党所多次强调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都被抛在了一边,成果犯下了使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的严重错误。这理所

6、固然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针对这种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的错误,邓小平同志20世纪90年代初,发明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事实上已从价值目的上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因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规定。”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重大奉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所论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直接、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标语,规定我们党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规定,真正地去尊重人、体贴人、爱惜人、关怀人、协助人,努力增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有关

7、将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追求已经开始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的和基本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因而有着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主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马克思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种需要自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种历史活动。”在现阶段,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最高宗旨,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规定。国内目前社会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形态的外化。

8、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就是从这个阶段上的人出发。生活在国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归宿。这就必须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一切依托人、一切为了人。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为了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要。 第三,改革是为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究竟,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后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旧的社会体制束缚人性的发展,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和发明性的发挥。我们只有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才干充足发挥人的

9、首创和革命精神。虽然我们目前已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国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重要矛盾没有变。”如何解决这一重要矛盾,固然还是要靠改革。改革,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模式等。这同样是由现阶段的人性所决定的,完全可以由人本主义原理加以阐明。 第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处在攻坚阶段。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调节,都存在着一种社会承受限度的问题。如果忽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超越人们的承受能力,它必然是行不通的。目前,如何消除贫富过于悬殊,走共同富裕的

10、道路,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和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它表白,人的进步,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发展,才是人类社会最主线的发展。这对于其她社会主义国家和将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她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均有可供借鉴之处。 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少数发展中国家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挣脱了殖民统治独立后,仍然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进行社会改革的艰巨任务。特别是从

11、20世纪60年代开始,某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就第三世界整体说来,也达到了发展机构所设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的指标。然而仅有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第三世界国家千百万人的生活状况,甚至经济增长还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良结局和劫难性后果。这使人们对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开始了怀疑和反思。 然而,理论反思和论述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能否较好地实现则又理当别论。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于缺少相应的社会制度,特别在理论指引上缺少全面性,在实践上又往往是顾此及彼,因此最后没有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第一目的条件下,在政

12、策与战略方略上更容易和实行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问题在于以往缺少对的的结识及与此有关的配套政策和法令。一旦明确了指引思想并注意采用有效措施后,不久就会在实践上产生积极效果。”因此,人们发现,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中国在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处在当今世界前列甚至在行动上是超前的。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社会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避免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和广大的基层群众所拥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诸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就是把私有化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原则,其理由是:一是搞市场经济必须明确产权

13、,而明确产权必须实行私有化;二是只有私有化才干提高经济效率。这种理论指引下的改革,其成果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在拉美(古巴除外),在东欧中亚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收入分派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且有进一步加剧之势。随着着西方全球化的进程,某些发展中国家腐败成风,某些.权势阶层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成为第三世界中暴富起来的新贵。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社会的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一般人民和广大的基本群众所享有,在一定意义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这是由于,追求公平或平等是人类最普适的价值,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一种最重要的问题也正是社

14、会的公平或公正问题。正如拉尔夫米利班德指出的,社会主义的平等观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所在:“平等主义不是指完全的平等,那是一种误解,它指的是从主线上减少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收入、财富和生存机会,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科学发展观为世界人民,特别是为广大第三世界人民树立了楷模,使她们看到: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加快增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其她种种弊端,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对她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超越只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追求经济、政治、

15、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般都是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原则,规定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衡量发展的原则,而往往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因此,这些国家随之提出了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并规定变化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发展的原则,发展必须在社会建设和政府改革等方面都获得进展。事实上,虽然这些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了发展的全面性,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引或者指引理论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全面发展问题始终得不到主线解决。作为已有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并且可以在实践中把这一科学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的中国共

16、产党,突出了发展的全面性规定,因而它将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和指引着发展是一种涉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系统的、综合的进步过程,而不是个别指数比例的增长的方向。在发展经济的同步,要努力增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必须要有一种指引起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措施论。第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解决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 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往往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主线上变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环境急剧恶化。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27万人中的90在第三世界,此外每年尚有500万人因农药中毒,00万人死于污水引起的疾病,相称多都市中的幼儿都患有对大脑有破坏作用的铅浓缩症。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措施论指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