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809347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供给首先我国的卫生资源现状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大中小 医院发展也不平衡,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卫 生资源大多集中于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 地区。社区,农村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卫生资源 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不高。城市人口在医院的床位和 医生的拥有量上已经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卫生资 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倒三角。与居民健康需求的正三角理论相 矛盾。何为正三角理论和倒三角理论。首先认识正三角理论, 是将高精尖集中于基层,让居民看病不会很难也不会很麻烦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 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

2、生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的技术,以人的 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会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 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 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 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础卫生服务。根据10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是健康 教育和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一体”是指由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提供上述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而倒三角理论 是

3、高精尖全部集中于大中型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 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 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大医院中,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的 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的水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农 村卫生资源贫乏、质量不高的现象却很普遍,医疗机构房屋 破旧、设备简陋、医疗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卫生资源多集中 在大中城市的大中型医院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农村 等基层医院和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不足,卫生资源分布呈明

4、 显的“倒三角形”。黄竹林等对长沙市的卫生资源调查显示: 仅占全市面积 4.8 的地区却拥有全市卫生机构数的 76.43,各种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城市均高于农村。邹宇 华等的调查显示:广东省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而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粤东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明显 不足。李晓淳等的调查则显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东部地 区高于西部地区。2 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 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投 入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由于缺乏公共经费的支持, 90以上的村卫生室变为个体私有,个体医生为谋生路,以 开展医疗服务为主,根本无法承担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 使得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

5、 33 国家 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有大 幅度的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低,占政 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2003 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在175个国家 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按照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 比例测算,中国位居第 128 位,政府卫生支出只占 GDP 的 2.0%。根据第 5 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测算,中国农村居民 占全国人口63.7%左右,而1998年卫生费用仅占全国卫生 总费用的 46.7%。在预防保健上经费投入同样不足, 1999 年实际使用的公共卫生费用为 4359 亿元,仅占卫生

6、总费 用的 10.0%,而同期医疗(包括药品)费用为 3 533.6亿元, 是公共卫生费用的8. 1倍。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1 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欠合理 (1)卫生人力资源过渡集中于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不足, 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共有509万(占 9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 万人(占 4%)。(2)医护比例倒置。医院医护之比为 1:0.97 乡镇卫生院医护之比为 1:0.41(1)。2001 年卫生部对全国 12家医院抽样结果显示,只有2家医院护理人力基本饱和,10家医院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平均缺编率为 313。高学 历人才短缺,我国目前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主体为中专, 招生来源主要为初

7、中毕业生。2005 年底,全国注册护士135 万人,中专或以下学历的护士约占 68.9,具有本科及以上 学历护士占 2.5。护理硕士学历教育才刚起步,博士教育 还待开发,接受教育的不足严重限制了专业的发展。高职称 人员短缺,2001 年,在护理人员职称结构方面,主任护师及 副主任护师占 08,主管护师占 26.2、护师占40.7, 护士占 29.3(2)。 3.4.2 卫生人力资源地区发展不均衡 卫生人力地域分布呈现东强西弱态势。此外,卫生人力资源 城乡分布差异显著。47的城市人口占用 67的卫生人力资 源,而 53的农村人口仅占用 33的人力资源。城乡卫生 人力素质差异更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

8、以本科学历为主,农 村以中专学历为主。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力素质不高 尤为突出。于善章等的调查显示,濮阳市卫生技术人员中, 初级者占了 64.74,高级者仅有 3.4;中专学历者占 36.21,无学历者为 22.88,其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无 学历者高达35.43。在清远市所调查的 16个贫困镇卫生院 中无 1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还有 50的镇无中级职称医务 工作者;16个镇仅有本科学历者 1人,中专学历者占68.4。 高级职称医生多在省、市医院,初级及无职称者大部分集中 在乡级,而且绝大多数正高级职称者为中老年,青年中正高、 副高职称者仅占很小一部分。 上述这些问题,与我国在计 划经济体

9、制下实行的卫生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有关。城乡二元 结构长期影响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 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下降、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减少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维持生存,盲目竞争, 加剧了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卫生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卫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也与人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其管理方式、运行机 制和改革方向都需要国家加强政策指导,政府牵头,多部门 合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加强各地交流、互通信息、总结 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地的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之后提高卫 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10、。卫生服务则是为着人的健康、保护和 促进人的健康的社会行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二元经 济结构明显,地区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在地区 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看病难、看病贵”、 “因病致贫、因贫返贫”的现象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民生 问题。卫生服务和区域发展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社会经 济焦点。 论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在相关范畴界定和理 论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卫生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 研究了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探讨 了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和谐进步的路径;引进“健康促 进”的理念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总结成都市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

11、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出 了一些对策建议。 论文系统地阐述了卫生服务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论文认为,卫生服务在社会学意义上是 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是“人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 经济学意义上是保障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的重要手段。论文从实践中概括出卫生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区域经济系统 劳动力的有效供给;预防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保障区域经济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 生资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老少边穷地区的卫 生关注和健康扶助,支持欠发达区域的振兴和发展。 论文 探讨了按照公共品供给与公共

12、服务均等化原则,合理配置卫 生资源,为区域和谐发展搭建公共平台的路径。针对当前我 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城乡统筹和区域 统筹中,应当把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卫生服务均等化放在重 要位置,并采取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 的政策,对疾病多发地区以及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 区和革命老区等进行重点扶持,大力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 论文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探讨了怎样完善农村医疗 保障制度和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路径。论文强调,为从根本 上改变我国分散、落后的广大农村卫生面貌,当前和长远之 计,在于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和保障农村居民健康 的环境需求可及。提出要加强农民卫

13、生意识和健康行为教育 把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论文 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引入“健康促进”的理念,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影响因素和实现“健康促进”的相 关公共政策。论文阐明,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到 新的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的转变,体现了 人的健康与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高度统一。实施“健康促 进”就是在新的条件和新的理念下,将卫生事业和卫生服务 推向更高、更科学和前沿的境界。 论文在总结我国上一轮 卫生改革得失的基础上,总结成都市在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 体化发展中,推进卫生公共品供给与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经验,参考国外典型卫生服务模式,对新一轮卫生改革提出 了一些建议。论文强调,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卫生 改革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公益 性特征,又要把握发展中国家财力和资源的有限性特征,期 望值不宜过高;政府的公共职能到位,但不能“大包大揽”, 也不可完全市场化,出现“市场失灵”,否则都不利于卫生 服务的公平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