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092482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导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人世间最美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严正的朋友。”你希望拥有这样的朋友吗?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称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

2、个体在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的是中学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也

3、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案例分析你们正值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际交往的需求愈加强烈,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已进入人际交往的“快速发展期”。但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认知能力也很薄弱,因此,你们虽然渴望与人交往,但又不会交往,更不善于交往,面临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我试图从身边真实的案例着手,主要分析你们与同学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旨在帮助大家能更好地与同学交往,

4、并且为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打好扎实的基础。(一)自傲 案例某生以总分超过许多同学许多分数的绝对优势进入我们这所重点中学。入学后,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该生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案例分析 自傲是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是由于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发生认知

5、偏差而造成的。自傲的学生也都具有种种异常表现:1、过度关注和欣赏自己。积极关注和欣赏自己是保持自信的表现,是每个同学都应当具有的。但自傲的学生却将此推向了极至,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傲的学生往往自视很了不起,大有 “老子天下第一”之感,容易产生自我陶醉、盲目乐观、骄傲自大和目中无人的情绪。他们自我欣赏、自以为是,有一种“超人”感,因此时时、事事都想出人头地,喜欢自我炫耀,逞强好胜。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并且总是想表现得比自己本来的样子更伟大一些。2、贬低和排斥他人。自傲的学生不仅喜欢夸大自我,而且还瞧不起别人,总想通过贬低和压制他人来进一步抬高自己。他们往往认为别人庸俗、愚蠢,乃至一无是

6、处,而自己却聪明、能干;认为自己是“鹤立鸡群”,决不能与他人为伍。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最优秀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有其他同学胜过自己,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和憎恨情绪,到处说那些同学的坏话,甚至会想方设法地进行破坏和报复。3、以自我为中心。自傲的学生在为人处事中往往采取一种高度自我中心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一切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丝毫不考虑他人。他们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为个人着想和打算,从不考虑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评价一切事物,不能进行客观的思考,更不愿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并且他们还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盛气凌人,好为人师。为此,他们又常常把自己

7、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对别人提出绝对化的要求,例如认为“你必须”,“他不应当”等等。当遇到跟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时就毫无耐心,甚至发生冲突。他们往往有好处上、有困难让,还要求家长、老师、同学都围着自己转,只想着让别人帮助自己,却从不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体会和关心他人。总之,自我中心是自傲学生的典型表现,他们通常比较自私、任性、固执己见。由于过多地自我中心,自傲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难以与人合作,容易伤害他人感情,遭到他人厌恶,最终导致人际关系恶化。解决策略:自傲心理主要源于学生的认知偏差,因此改变他们的不良认知,帮助其形成正确认知是预防和改变自傲心理的一条根本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辅导学生的认知:1、正

8、确认识自我。指导自傲的学生要不断反省自我,全面客观地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在认识自我时,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做到扬长避短。2、正确同他人比较。自傲的学生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将周围的人作为“自知”的镜子,在正确同他人对照、比较中反省和认识自己。在与人比较时,既要看到他人的缺点和劣势,更要看到他人的特长和优势,要从他人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不能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照他人的不足。3、宽容和接纳他人。自傲的学生不能过于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和接纳别人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因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就视为低劣、无能或感到嗤之以鼻,不足为伍。另外,宽容和接

9、纳他人还包括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人,做到共同进步和发展。能够尊重和关注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谦逊友好地向他人学习,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改变自我中心的处事之道。4、学会正确归因。为了消除盲目的自我欣赏,自傲的学生还要学会对自己的成功与挫折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在遭遇失败时,要检查自己是否有欠缺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因素;在获得成功时,要能够看到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他人的帮助,不能将成绩一味地归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这样,才不会自以为是,而是鼓励自己加倍努力。(二)自卑 案例2某生勉强进入我们这所重点高中。入学后,他产生了一种卑微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

10、演着“失败者”或“低贱者”的角色,以我是差生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从不自信,总觉的自己在班级里受同龄人的鄙视和白眼,不敢坦然的面对事实。“差!”一个无形的标签,一个孤独者的标签,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我与一切隔开了。案例分析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自卑感的产生,往

11、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象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具体原因有:1、自我认识不足。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2、家庭经济因

12、素。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中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3、成长经历有关。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4、个人性格特点。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自卑主要表现:自卑

13、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解决策略: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下面这些途径和方法颇具操作性,有助于人们摆脱自卑,走向自信。1、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

14、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不仅是私生子,出生微贱,且面貌丑陋,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困难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他的名言:“人啊,你当自助!”成为许多自强不息者的座右铭。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2、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失败

15、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用实际行动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1突出自己,比如在各种场合不要躲藏自己。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

16、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自卑、胆怯、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要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应比一般人快。将走路速度加快,就仿佛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