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笔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77284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环境卫生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环境卫生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环境卫生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环境卫生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笔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 . 环境卫生学含义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 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 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二) .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为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基本任务是研究环 境与机体的相互作用。1. 环境介质与环境介质的特点(1)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 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

2、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 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2) 环境介质的特点:通常是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的;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可以相互 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想远方扩散; 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状态的特性。2.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3.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SYSU.03, 13简答】 主要表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如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

3、和信息的交换和转移,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2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即机体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如生理和心理学上的感觉适应、光适应、热适应等;(3) 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体依赖与环境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 机体对环境也能产生适应性反应。人类的健康、疾病、寿命都是外界环境因素 与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许多环境因 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可发生质的变化,有益因素可转变为有害因素。如适量的 紫外线照射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过量的紫外线暴露则会导致皮肤红斑、 色素沉着甚至皮肤癌等严重危害;人

4、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开展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4.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1)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2)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 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 污染物。5.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及其卫生学特点【SYSU.07简答】(1)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卫生学特点:a

5、.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 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b.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 病。(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卫生学特点:人对环境适应并影响环境生态系统,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也污 染环境,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同时对人体健 康造成严重危害。(三)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2. 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3. 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4. 研究环

6、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四)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 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2. 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3. 加强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4.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5. 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 人类的环境1. 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 境和社会环境;(2)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 特征可分为:陆

7、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等;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此生环境。2.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1)大气圈(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臭氧能吸收紫 外线);(2)水圈;(3)土壤岩石圈:(4)生物圈。3. 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2)生态系统(ecosyste 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 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控 性、可持续性(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

8、界)等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形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 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4)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 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活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 功能和为人类服务的功能;结构稳定是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生态 系统自调节功能主要是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表现出能 维持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二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3. 人与环境的

9、相互作用:4.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三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因素的改变作用于机体,机体会对其作用产生相应的反应。产生反应的质和量,既取 决于变化的环境因素,也取决于机体状态。(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SYSU.12简答,13论述】1.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1)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2)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2.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在空气中,物质主要靠扩散和对流两种方式,空气对流的迁移 作用最强 ;在水体中主要靠水的湍流和平流迁移;土壤

10、中化学物质运动靠其液体内的扩散或 水通过图腾颗粒间隙运动实现。(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化学物质一经排放,可进入四种环境介质中的任何一种,然后 可蒸发进入空气,吸附进入土壤,溶解进入水体,通过吸收、吸入、摄食进入人体 ;(3) 生物性迁移:生物界的物质流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环境化学物质进 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间迁移。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3.

11、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化学物的转化:是指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 另一物质的过程。(1) 化学性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2) 生物学转化:指在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生 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大部分物质的毒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部分物质的毒性增强 或形成更难辩降解的分子结构或更容易被生物吸收和蓄积的物质。4.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影响暴露剂量:(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二) 、

12、暴露特征与机体反应1. 暴露特征与反应( 1 ) . 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 .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 强、危害也大。(3) . 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的机制也不 同。2. 剂量-反应关系(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 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 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主要为遗传毒性致癌物。(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13、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 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 S 形或抛物线 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必需微量元素的剂量反应曲线呈 U 形。阈值理论是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重要理论基础。3. 暴露时间 对于环境污染物质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数月或数年内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 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因素。除了作用时间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合物的 生物半减期和摄入 量。暴露量大、生物半减期长、暴露时间长,在体内蓄积量大,易发生慢性中毒。(三) 环境多因素的联合作

14、用 环境有害因素是多样的,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1.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 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2. 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如两个有机 磷农药同时进入机体时,其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2).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质说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 总和。如四氯化碳和乙醇同时进入机体时,对肝脏毒性作用。(3).增强作用: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当两 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如异丙醇对肝脏无毒,但当其与四氯

15、化碳同 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四氯化碳的毒性大大高于其单独作用。(4).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进入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 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其联合效应的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如大 量口服铁剂可减轻锰的毒作用,二氯乙烷和乙醇作用。(5).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 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各自 的毒性效应。如酒精和氯乙烯的联合作用。(四)健康效应谱与人群易感性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不同程度的环境有害因素所致不同级别的健康 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1. 人群健康效应从弱到强分五级: 【SYSU.11 简答:健康效应谱分级及其意义;】(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2)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这种变化多为 生理代偿 性的;(3)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 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4 )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5)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2. 意义:健康效应谱有助于了解整个人群有害效应的分布。而只有了解人群反应的全貌,才 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