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六大谜团:小时候把铁杵磨成针? 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文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谜团一: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
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谜团二: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其次,李白爱喝酒有关李白爱喝酒这个特点,可谓妇孺皆知,我不再赘言。
这里要强调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没有酒量也就没有那么多文采飞扬的诗句;喝酒也害了他,这使得他仕途充满坎坷 再次,李白轻财重义有学者认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较富裕,李白出川之后云游天下,曾经在短时期内花光了三十万钱,开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么三十万钱可以买米两万三千斗,可见其当时极尽阔绰但李白绝非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富二代,他乐善好施,轻财重义,据他自己说,凡是看到有才气的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济一把终其一生,李白始终把金钱看得很淡,这也就解释了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里的那段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您不要以为李白这是把自己的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换酒,他卖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马和大衣:主人你为什么说没钱了啊?这不是有五花马、千金裘吗?叫你家小儿拿出去换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觉得李白脸皮真厚,其实,那个时代文人间讲究的就是视金钱如粪土,至少有追求的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来说,卖谁的东西并不重要,这就是轻财重义推荐精选 另外,李白身上还有侠气李白曾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练剑,而且据说他还杀过人,并且自称行侠仗义《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意思是他青少年时曾经杀过几个人。
李白自己写的《侠客行》也曾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虽然没有明说这位侠客是他自己,但是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但问题是李白真的杀过人吗?他若杀人官府为何不追究呢? 这件事扑朔迷离,没有明确的史料来证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颢,文中有关李白生平的内容都是来自李白的自述所以这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李白的夸大,已经无从知晓了即便确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李白自称“任侠”,这个词常见于史籍,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叫作任侠,李白所杀之人极可能是地痞、恶霸甚至强盗,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官府没有将其治罪,也许也是因为李白杀人属于见义勇为,所以网开一面 当然,这只是推测,因为找不到其他史料来佐证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对此事如此津津乐道,可见其身上的确有很强的任侠作风除此之外,李白还是个道教徒,崇尚道教这大约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而李白的家乡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浓厚的地区,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记载他成人后曾受道箓于齐地,有时还穿着道服他的诗歌里那股玄远缥缈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对他的影响,甚至他名字就带一股仙气根据他的同族李阳冰为他撰写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母亲怀他时曾有长庚入梦。
长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当中金对应五色中的白,而长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就是说,李白还没出生就已经跟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谪仙,意思是天上被贬到人间的仙人,可见李白身上的确有一股仙气,气质也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谜团三:李白小时候真的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逃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就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针李白笑问:“这要磨到何时啊?”老婆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一直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小朋友踏实学习,踏实做事 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虚构的可能性比较大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说眉州有个地方叫武氏岩,位于象耳山,李白读书未成路过那里,之后就是刚才所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同时被《方舆胜览》《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怀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没说过这件事,也不见于李阳冰、魏颢等人的记述他们和李白同时代,很熟悉李白,也热衷记载关于李白的事迹,却均没有涉及此事李白对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也是津津乐道,比如在哪座山学习,跟谁学习,他小时候有什么爱好,再比如他记述过自己少年时是养鸟高手,曾散养了一千多只鸟而且都听他指挥,当地长官都慕名前来参观云云。
如此津津乐道自身经历的人却未曾提及这么励志有趣的故事,这着实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其次,李白少年时没有到眉州学习的记录他的家乡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带学习,宋神宗期间的一块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李白在县里当过小吏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自己曾在“岷山之阳”学习,据推测岷山指的应该是青城山而《锦绣万花谷》说他在眉州象耳山学习过,却不见有史料记载 根据以上推测,所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李白是名人,给名人编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爱好”而且这个故事很励志,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戒躁推荐精选的价值观,所以此故事便流传至今了 谜团四:李白有怎样的胸怀抱负? 李白的胸怀抱负其实和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那就是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 李白是绝不甘心于碌碌无为的,曾有朋友劝他隐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着强烈的当官欲望,他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邺中赠王大》)“济时策”就是安邦定国的政策方针,可见李白怀揣着一个得登相位的理想为了得到权贵的赏识李白也曾请托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时他也曾欣喜若狂,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后来被免官也曾垂头丧气。
因此,李白的胸怀抱负与当时那些汲汲于功名的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当时就诗名满天下,备受世人欣赏,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场上能有所斩获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职位就是翰林待诏,而且也仅是个陪皇帝吟诗作赋的闲职,与后世位高权重的翰林大学士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失落 我们能否就此说李白是羡慕权贵之人,从而降低对他的评价? 其实,李白追求当官无可厚非古代社会,人生出路很狭窄,若想安邦济民、有所作为,除了当官别无他途不像现代社会,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途径很多,你可以当公务员,可以经商,可以办实业,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教师,可以当一个优秀的工人、农民所以李白积极谋求官位的举动无可厚非,反倒是他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当然,也正是这个抱负导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注定不属于官场,所以在这一领域可谓处处碰壁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后面我们会涉及这一点 谜团五: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
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推荐精选 谜团六:李白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中国也经常讲一句话:“家和万事兴要想干成事业,家庭内部的和睦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李白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说,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李白内心诉求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赘许家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