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141880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一配套练习: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地理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 气候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教材第62页探索思考观察图片中的植被特征,比如:每棵树的树干、树枝特征,树木在地表分布的疏密情况,可知植被的差异反映了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二)教材第62页学习指南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2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3气候在整个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貌、水

2、文、生物、土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制约。(三)教材第63页活动该活动首先要结合周围的地理事物去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分类。活动1:可以联系当地实际加以列举,如高山、平原、农田、树木、河流、楼房、工厂、道路等。活动2:可以根据列举的内容加以分类,如楼房、工厂、道路等是人造的;高山、平原、河流等是天然的;农田、水库、渠道等是天然物体经过人类改造的。活动3: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含义,如高山、平原、河流、树木等属于自然地理环境,楼房、工厂、道路等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四)教材第63页思考气温、降水及其组合。(五)教材第6667页案例研究1一个地区(通常是城市)由于工业集中、

3、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以及植被稀少等诸多原因造成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该地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故称为“热岛”)。2.影响表现城市气候“热岛”效应使城市雷暴天气增多,降水过于集中。夏季高温日数逐渐增多,还会使市区和郊区各季节的早与晚发生变化。城市的春夏季比郊区提早,秋冬季推迟城市生产连续的高温天气会使城市工业用电、居民用电等能耗剧增,造成电力紧张居民生活居民感到不适和烦躁,甚至发病 (六)教材第67页复习题1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热源和水源,下垫面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海陆差异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海陆上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及降水量都有所不同,分别形成大

4、陆性和海洋性气候。洋流影响:暖流经过使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寒流经过使气温降低,降水偏少。地形影响:地形影响太阳辐射、气温、气流运动、降水等,从而影响气候。地表反射率影响气温。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植树造林、修水库等都有利于改善局部地区气候,而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会使气候趋于恶劣。3略。课堂小结1造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面状况 D人类活动解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形成了温带季风气候;在大陆西岸受西风带的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B2南极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北极地区,最主要原因是()A到

5、达两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B大气环流状况不同C洋流的影响程度不同D地表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解析:南极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北极地区,这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的强烈反射作用有关。答案:D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读图完成34题。3左图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A锋面雨 B对流雨C台风雨 D地形雨解析: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此降水类型为地形雨。答案:D4右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解析: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大小排列可判定为南半球,从图中可以

6、看出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故陆地温度低于海洋,故季节为南半球冬季(7月)。答案:A下图中图1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00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图1图25图1中气温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6图2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A B C D解析:从图1中可直接看出甲处气温最高。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市区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做上升运动,郊区气温相对较低,气流做下沉运动。答案:5.A6.D7下列有关气候现象与对应的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A海南岛全部属于热带气候太阳辐射B庐山成为避暑胜地海陆位置C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人类活动D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

7、温最低的地方大气环流解析: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由于地势较高,成为我国夏季的避暑胜地,并非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最高是由地面状况所致;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由于地势高。答案:A8读气候因素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A_,B_,C_,D_。(2)造成我国西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因素是_。(3)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的因素是_。(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解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气温的垂直差异是由下垫面不同造成的。大气环流促进了

8、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2)下垫面(3)大气环流(4)例一:兴修水库,人工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例二:人类燃烧煤、石油等释放大量的CO2,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图完成910题。9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太阳辐射C土壤 D降水解析:从图中可知本州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南早北晚,这与南北方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接受太阳辐射多少不同有关。答案:B10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

9、形 B洋流C太阳辐射 D降水解析:图中P地与M、N位于同一纬度,但P地樱花初放日期晚于M、N地,结合日本地形特征可知,P地位于山地,地势高,气温低。答案:A下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莫斯科与巴黎1月平均气温最大温差(T)可能是()AT10 BT20 C10 T11 D19 T20 解析:图中莫斯科均温介于15 10 ,巴黎介于0 5 ,故两地最大温差接近20 。答案:D12图中方框内所示地区等温线大致走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与海陆位置B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大气环流与洋流分布C等温线大致与山脉平行;山脉走向与海拔D

10、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海陆分布与地形地貌解析:由于受大气环流中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方框中等温线大致与经线平行。答案:B13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分析影响甲地气候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C下垫面因素 D人类活动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答案:B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丙(1)图甲反映的气候特征是_,该气候类型位于图丙中的_处,该气候类型降水的成因是什么?(2)图乙反映的气候类型特征是_,属于_气候,该气候类型应位于图丙中的_处,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什么?(3)图丙中的_处与C处气候类型相同,该处气候类型的

11、成因是什么?(4)D处和B处同在回归线附近,为什么气候类型不同?解析:图甲最冷月气温大于20 ,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在非洲大陆上分布广泛;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高温多雨、信风带控制时高温少雨。图乙最冷月气温大于0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图丙中D和C同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热带沙漠气候。D和B处气候受地形及洋流的影响较大。答案:(1)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E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高温多雨,信风带控制时高温少雨。(2)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3)D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且受沿岸暖流影响,全年高温多雨。(4)D和B两地虽然都处在回归线上,但D处由于受山地地形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在山地的东部形成大量的降水,并受沿岸暖流影响,因此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B处是热带沙漠气候,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同时受寒流影响,在西海岸向北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