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06802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通用版)2022-202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2.2 城市化课时优化提分练 中图版必修2一、能力提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1990年到2014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由26.23%上升至54.77%,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据此完成第12题。1.关于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2.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

2、管辖面积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D.适当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解析: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推进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是合理而有效的途径。答案:1.C2.C(2015山东高考)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第34题。3.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B.12:00C.14:00D.18:00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3、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解析:第3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据图可知,拥挤路段主要是城市外围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路段,其主要是早上上班所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4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

4、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投资环境,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两项错误。答案:3.A4.D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5年比较图”。读图,完成第56题。5.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特点是()A.新增铁路干线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上升C.城市人口规模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6.从1990年到2015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的原因有

5、()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郊区的劳动力更加廉价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避免市区的客运和货运发生干扰,产生交通拥堵A.B.C.D.解析:第5题,B、C、D三项均为城市化的特点,但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6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促使部分工业部门由市区迁往郊区。答案:5.D6.B下面图1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2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据此完成第78题。7.在图1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B.城市化进程进入初期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8.图2中,a、b表示不同

6、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1中的()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解析:第7题,由图1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基础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8题,图2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8%左右,由此反映出该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最有可能处在图1中的B时段。答案:7.C8.B下图中箭头表示商业、制造业、人口的流动方向。读图,完成第910题。9.该图所示现象比较普遍的国家可能是()A.南非B.巴基斯坦C.中国D.日本10.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

7、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商业、制造业、人口均由市中心区向周围的郊区和卫星城流动,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发达国家。第10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答案:9.D10.A近年来,“城市洪水”愈演愈烈。2014年夏天,我国南方多个城市遭受严重洪水灾害,造成巨大的损失。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1.城市建设导致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8、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解析:第11题,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12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则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答案:11.D12.C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13.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C.热岛效应D.“臭氧层空洞”14.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A.将卫

9、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城区人为因素影响大,植被覆盖少,人类活动集中,人为废热排放多,易产生“热岛效应”,其形成的热力环流会将郊区和卫星城范围内的污染物带入城区,造成城区的污染。为避免这一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答案:13.C14.A读“某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第1516题。15.由图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

10、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16.由图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第15题,观察图中箭头及数据,算出净迁入或迁出的数量即可解答。第16题,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区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答案:15.D16.B17.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曲线。(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水平,1950年以后,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3)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现

11、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萎缩,发展迅速。(4)城市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中期阶段容易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容易出现现象。解析:由图可知,A曲线城市人口比重大,近年来曲线变缓,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B曲线数值小,自1950年开始快速上升,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阶段,出现了人口从大城市中心区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逆城市化现象。答案:(1)A(2)晚低发展中(3)逆城市化中心区中小城镇(4)逆城市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

12、湿岛”“雨岛”“浑浊岛”材料二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能否起到作用,并简要说明依据。(3)试解释城市成为“浑浊岛”的原因。(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词,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认识什么是讨论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题,夏季午后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降低,

13、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较建筑区低。第(2)题,在城市风作用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此范围内营造生态林可有效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第(3)题,“浑浊岛”即指城市污染物集中,大量可悬浮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下降,雨雾天气多,空气浑浊。第(4)题,选取“多岛效应”中的任意一项回答即可。答案:(1)自郊区吹向城市(2)能。如造林位置处于城市风环流范围之内,由郊区流向城区的空气经过生态林的调温和净化作用,可以调节流入城区的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3)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燃烧矿物燃料,排出大量大气污染物;大量尘埃使大气中凝结核增多,因此雾天多,阴天多。(4)如主题词为“城市热岛效应”,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为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