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801152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师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由马说导入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

2、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2.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3.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 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

3、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第二段1. 疏通文意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 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层,对比论证。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4、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把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三)第三、四段1. 疏通文意2.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3.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四、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1. 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

5、很自然流畅。2. 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师说教学设计2【教学设想】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利用词典和

6、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二、课堂进程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4、学习第一段: 朗读:点读第一

7、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老师是干什么的?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5、学习第二段: 朗读:点读

8、师正音齐读。 理解文本: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熟读背诵齐背。 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

9、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6、学习第三段: 朗读:点读齐读。 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各自背齐背。 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

10、选得非常精当。7、学习第四段: 朗读:点读齐读。 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各自背齐背。 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8、理解全文结构:(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三、段意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11、,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8、背诵全文: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9、课后拓展: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师说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3、领会课

12、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积累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一、导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

13、名的文章师说。二、基础知识认知1,、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

14、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2解题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