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845350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合免疫细胞-肩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本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Thymus), 骨髓(one Mrw)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的场合 ,产生免疫应答的场合。有淋巴结(Lph des),脾脏 (peen),黏膜免疫系统胸腺:细胞分化成熟的场合,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骨髓: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涉及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合,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场合淋巴结的功能: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合:7 B: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合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

2、环(V);过滤作用 。脾脏的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合T:40% B:0% ;免疫应答的场合(血源性抗原)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滤过作用 ;贮存红细胞 第三章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辨认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unoenict):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iiy)(免疫反映性):抗原可以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 同步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apen)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arrer

3、)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载体(蛋白质) 完全抗原外来抗原进入体内也许产生四种不同的成果:1无应答 :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在耐受状态 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在免疫状态。3 超敏反映: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映或损伤4 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 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在无反映状态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异物性:机体非自身物质的特性 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理化状态 :(1)分子大小: 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2)化学构成与构造:

4、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3) 物理性状: 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 。3、与宿主有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构造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itop)。是抗原与TCR/BC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一种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表位分类:构象表位与线性表位构象表位: 序列上不持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辨认。即“细胞表位”。2线性表位:一段序列上相持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又称线性决定簇。位于分

5、子表面或分子内部,重要被细胞辨认;有些也能被B细胞辨认。即“T细胞表位”。抗原的种类:(1)根据产生抗体与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构成,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由多种反复B细胞表位构成,可分为TI-g和I2g。 超抗原(Sag):少数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 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不必抗原加工与递呈;形成TCR V-超抗原-MH类分子复合物;无M限制性 。Ag的生物学意义: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映 ;自身免疫病;免疫克制 。(2)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

6、自身抗原;5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抗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构造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基本构造:由两条相似的重链和两条相似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重链(eavy chai,H链) 约40氨基酸 ;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其相应Ig为IG、IgM、IA、IgD、IgE。轻链(lig cai, L链) 约220个氨基酸;根据轻链

7、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和两种。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riabe ren,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1/4或1/;不同抗体其IV区氨基酸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别,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超变区(yervarble rgion, HV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轻、重链各有个HR。互补决定区(coleenariletermining gon, 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此为CDR。 骨架区(rmwork rego,R):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和L各有个FR。

8、 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区):位于I 分子的C端,占轻链/2和重链/4(IgA、g)或/5(IgM、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介导Ig多种生物学功能。铰链区 位于CH1和H2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助于Ig 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构造。每个球形构造约由11个氨基酸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称为功能区(doin)。VH和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和H1:某些同种异型(allotype)遗传标记

9、;IG的CH2、IgM的CH3:补体C结合点,激活补体典型途径;IgG的CH3: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 ,不同生物学效应。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isoype):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位于IC区。同种异型(lotye):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idotyp): 指同一种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由若干个抗原决定簇构成,又称为独特位(itope) ,重要存在于V区。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结合相应抗原分子,中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BCR特异性辨认并结合抗原分子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10、区的功能:(1) 激活补体 :M、I1-3 激活补体典型途径; 凝聚的I或IgG4 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与细胞表面R结合: 1)调理作用(opoizatin);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c结合促吞噬;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 3) 介导型超敏反映;()穿过胎盘和粘膜: IG通过胎盘;sIA穿过粘膜五类I的特性和功能IgG的特性和功能:1) 血清中的重要抗体成分(758);半衰期长(2-3天);2) 分4个亚类:Ig1、IG2、Ig3、gG43) 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4) 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5)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g,发挥自然

11、被动免疫功能;6) 具有活化补体典型途径的能力(IgG3gG1IG2);n 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n 参与型、型超敏反映,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Ig的特性和功能:n 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globul);n 个体发育中最先浮现的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n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阐明有近期感染;n 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初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n 天然血型抗体是IgM;n 未成熟B细胞仅体现mIgM。g的特性和功能:n 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

12、;n 分泌型IgA重要由黏膜有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n 初乳中的sIA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n 调理吞噬、中和毒素IgD的特性和功能n 血清中含量低,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晰n m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成熟细胞同步体现mIM和mIDI的特性和功能n 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n 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R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映。第五章 补体系统一、概念补体系统:由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映系统,其活化过程体现为一

13、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映。 补体系统的构成: 1补体的固有成分:典型途径的C1q、C1r、C1s、C4、2;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终末途径C3、C5C9。 2.调节蛋白:备解素(P因子)、C1克制物、I因子、 因子、C结合蛋白等。 3补体受体:CR1R5、C3aR、 C2aR、4aR等。补体的命名:CC9;B因子,C3(Ca、C3b);iC3 、 4ba ; C克制因子。补体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 重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 感染时大量升高; 均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典型激活途径:.参与成分 :C、4、C2和C3 ; . 激活物 :与抗原结

14、合的Ig、Ig分子 MBL途径:参与成分 : MBL、MASP、C4、C2和C ;MBL(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 ,AS(MB有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途径:不经C1、C4、C2,由C3、B因子、D因子、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 “激活物”重要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和其她多糖,以及凝聚的IA和IgG等。旁路途径的特点: 辨认自己与非己;补体效应的重要放大机制;参与初期非特异抗感染。补体三种激活途径过程及比较(书p8-5)第六章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互相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来源:广泛。重要由免疫细胞,特别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按其重要生物学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nereuki, L);干扰素(nterfo, IFN);肿瘤坏死因子(uor ecross ftor,TF);集落刺激因子(cooy stimlatin ar, SF); 生长因子(gwth ator, GF);趋化因子(chmine)。细胞因子的重要特点:细胞因子的网络性: 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C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