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286174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判断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判断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判断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 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句子繁简:单句、复句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韭制也。(同上)楚虽大

2、,韭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他不是延吉人。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 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 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韭”。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肯定形式1. 主语+者,谓语+也。蔺相如者,赵人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吾

3、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2. 主语,谓语+也。(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3)封建非圣人意也。(柳宗元封建论)(4)蔡叔,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3. 主语+者,谓语。(1)虎者,戾虫。(战国策齐策)(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史记酷吏列传)(3)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4.主语和谓语后面不用任何助词。(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2)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3)朕,高皇厕室之子。(汉书文帝纪)(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B

4、否定形式。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报任安书)(2)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32)(3)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4)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C、判断句的省略形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1、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鸿门宴)2、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常用代词“是”、

5、“此”来复指该事, 使判断物件更加明白,有时也可不用。(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受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3、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1)此非君子之言。(孟子万章上)(2)此庸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4、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1)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国语鲁语)(2)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6、。(1)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1)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不 宜视为判断词。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金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元)? 金国平养儒侠,难

7、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 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多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 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是是帚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是是苦星。(同上)“是”作为判断词在两汉以后广泛使用(1)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2)巫妪、弟子,是女子也。(西门豹治邺)( 3)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神灭论)仿古例:

8、( 1)夫殷周之不革(变革)者,是(此)不得已也。(封建论)( 2)然则变化无穷者,是地利也。(读史方与纪要)( 3)是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信陵君救赵论)(4)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是常道也。(尊 经阁记)3、“是”词性的鉴别( 1 )“是”前面另有代词作主语 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史记刺客列传)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2)“是”前面有副词修饰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神灭论)( 3)“是”夹在两名词之间,句尾已无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9、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论衡祀义)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论衡答佞)根据下面的语句说明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 什么性质和作用。(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2)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3 )蚩尤惟始作乱。( 4)是乃狼也。( 5)梁父即楚将项燕。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1、为普通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2)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0、论语)(1)余为伯儵(you2),余,而祖也。(左传宣3)(2)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论语微子)2、惟(维)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加强语气。作用是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1)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2)尔惟旧人。(尚书大诰)(3)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4)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2)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3)乃入见。曹刿论战(4)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 5)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

11、汉语中的“就”、“便”。(1)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3)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4)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的作用单一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五、判断句的活用1、表达比喻内容(1)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因果关系(1)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2)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3、表达条件关系(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12、2)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轻肥)(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报任安书)六、判断句的辨别(1)尔母,婢也。(战国策赵策)(2)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秦策)(3)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十七年)(4)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 5)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劫天子,恶名也。(战国策秦策)*陈良,楚产也。(孟子滕文公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4)*君者,出令者也。(韩愈原道)* 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非判断句的辨识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登泰山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名词作谓语,非判断句。2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用助词“者”、“也”,非判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