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706531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夏至节的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关于夏至节的资料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关于夏至节的资料有哪些?本文是范文网小编整理关于夏至节的资料,仅供参考。关于夏至节的资料夏至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24节令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其时,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旺盛,急需中耕除草。在古代要放假三日。农历芒种节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节简介夏搜索至节汉族传统节日

2、,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夏至”节气开始。何谓“ 夏至”“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夏至日这天太阳高度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往北越长。此后,阳气由盛逐渐转衰,阳光直射地面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夏至跟冬至一样自古流传着很多的“九九歌”,清人杜文谰选著的古谣谤里就选有北京流行的夏“九九歌”:

3、“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xx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 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区每逢夏至兴吃馄饨。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见夏至这天,北方人吃面条也好,南方人吃馄饨也好,都是过节祭神的习俗。所以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夏至节夏至,是我国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夏至节

4、”,它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禳灾避邪、作物丰收。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祖先庇佑子孙,土地神主宰农作物的收获,水神主管降雨。祭祀对象、祭祀仪式及供品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多有差异。现仅以北方汉族地区的土地祭为例加以说明。早在周朝时,祭祀天地只是皇帝的特权,平民百姓无权祭祀。土地祭仪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所有参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职人员都必须先

5、行斋戒。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夏至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导致阳气达到极盛,阴阳失调,需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加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达到阴阳调和、消灾解难、五谷丰登之目的,所以祭祀活动坚持扶阴抑阳的原则。按照阴阳观念,北方属于阴位,所以帝王率领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圆地方,故北郊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方泽坛”。祭地供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供品埋于地下。现在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

6、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当然有的地区也采用馄饨、凉粉、凉皮、荔枝或狗肉等作供品。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喝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7、。过了夏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

8、”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编辑本段习俗夏至节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

9、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预报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 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 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节。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

10、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但是,当雨水过多以后,人们又利用巫术止雨,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就是止雨巫术。有些地方把本来是巫术替身的扫晴娘也奉为止雨求晴之神。过去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还多祭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因为民间供奉他为水神,以祈求风调雨顺。天旱了,请二郎神降雨;雨多了,请二郎神放晴。其时还有许多禁忌。 编辑本段饮食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 夏至节杏仁,树上三鲜为樱

11、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广东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 编辑本段夏至歌“夏至九九歌”:?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xx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

12、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编辑本段注意防暑注意防暑夏 夏至节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枯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夏天前后,也是农忙之时,北方收麦、打场、收粮,南方则种稻插秧,至于捕鱼活动,在各地都很活跃。 防暑工具夏至后的防暑工具,例如有雨伞、扇子、凉帽、凉席、竹夫人等等。

13、扇子起源很早,先为农业生产的扬谷工具,后来才加以改进,变成防暑和戏曲用具。文献记载中的商代扇子,是车上遮雨用的,称“扇汗”。南北朝后,在扇汗外,又发明一种长柄障扇,后来演变为华盖。民间的扇子因地而异,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绢扇等,后来才出现了纸制折扇。当时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质料制成的凉席。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又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吴友如画宝中有一幅“竹妖入梦”图中,就绘有一男子卧于床上,抱着竹夫人入梦乡的情景。由于夏天白天长、炎热,入夜又难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觉。此外,人们也喜欢在夏天里游泳、妇女儿童戏水、养金鱼、叉鱼、钓鳖、捕蛙、捉鱼、捉鳝鱼、夏

14、猎等活动。 饮食防暑夏至防暑饮食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凉食、瓜果。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小孩要吃“猫狗饭”。同时多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说明周代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备,冬季贮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这一天,赏赐文武大臣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

15、防暑活动。夏至节气由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

16、南半球正值隆冬。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1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