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1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作业二满分答案1. 任选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写出小说名,故事梗概,并简单进行评析任选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写出小说名,故事梗概,并简单进行评析参考答案:子佳人小说《玉娇梨》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作者为清代的荑荻散人关于作者,《中国小说史略》说“无撰人名氏”,北京图书馆所藏诸本,或署获岸山人,或署荑荻散人编次章回体小说,全书四卷二十回,书名是仿照《金瓶梅》由主要人物姓名中的一个字拼合而成 《玉娇梨》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和卢梦梨为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苏友白与白红玉和卢梦梨二人都喜结良缘,是部大团圆的爱情故事 此书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婚姻自主的主题,为以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开一代风气其中两位女主人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苏友白为求佳人,不惜牺牲一切,也彰显出他独特的胆识和纯真的性格 《玉娇梨》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最早的一部 它在构思上新颖别致,笔调清新典雅,称得上是一部风格最为纯正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典范作品,起到了率先垂范、发凡起例的作用小说表现了自主择婚的意识和敢于追求理想爱情婚姻的积极主题。
同时,还大力颂扬了女子的美貌多情,还特别突出女子的才华和胆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冲击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 小说多次刊印,畅销南北《玉娇梨》在内容、意趣上对以后的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清道光元年(1821年)被译成了法文,紧接着又出现了英文和德文译本,影响波及海外,登陆了遥远的欧洲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也提到了《玉娇梨》,可见其影响之大2. 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个体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学校组织心理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个体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学校组织心理参考答案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领导心理3.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关汉卿的作品____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关汉卿的作品____A、《封神演义》B、《蝴蝶梦》C、《列国志传》D、《孙庞演义》参考答案:B4. 《续金瓶梅》的作者是丁耀亢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5.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6. ( )十前年,共有多少人赴会侠客岛?A.三十三B.四十三C.五十三D.六十三参考答案:C7. 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自( )。
A.《绿衣人传》B.《秋千金记》C.《负情侬传》D.《小青传》参考答案:C8. 安排座次时,首先要考虑主人、主宾和翻译的位置安排座次时,首先要考虑主人、主宾和翻译的位置正确9. 《三国志》的作者是____《三国志》的作者是____A、熊大木B、陈寿C、罗贯中D、林翰参考答案:B10. 罗贯中在小说中艺术地表现三国史事的时候,不仅有政治的标准,而且还有伦理道德的标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1. 请以英国(或法国或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为例,说明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以英国(或法国或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为例,说明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正确答案:一个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以英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为例阐述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r\n (1)英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r\n ①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17~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主要阻力来自教育自由的积习革命后新生力量软弱又逢内战起伏难以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形成的传统。
\r\n 17~18世纪的英国国家政权不关心教育;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多由手工业者、教堂人员、伤残军人、老年人充任地位很低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与穷困青少年无缘\r\n ②19世纪的英国教育19世纪以前英国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里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逐步干预教育19世纪上半期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学校和入学人数严重不足\r\n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而且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初等教育法》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它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英国在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但这一时期的中等教育机构仍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只有贵族子女才有可能接受这一层次的教育\r\n ③20世纪前期的英国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又把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制度的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
1918年《费舍教育法》颁布实施规定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JL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地方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人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该法案使国民教育意味着14岁以前的初等义务教育但双轨制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r\n 英国政府采用选拔制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哈多报告》强调1l岁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儿童完成普通的初等教育通过11岁考试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之后的《斯宾斯报告》坚持了哈多教育改革的方向把双轨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r\n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英国当局及其各政治党派的头面人物不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设想并在1944年8月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该法案提出了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体制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r\n 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该法案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即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r\n (2)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r\n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教育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实施的根本保障\r\n 社会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教育本身也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教育要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自身的内容、形式以及结构都要日益丰富发展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是增加社会生产的重要方法还反映了教育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侧面英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伴随着英国社会生产的发展、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发生发展的\r\n ②国家对教育统一有效的管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完善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国家对教育统一管理权力的实施能有效地保障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政策、法律以及资金的到位\r\n 19世纪以前英国的国民教育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因此国民教育发展缓慢随着国家对教育干预的不断加强英国国民教育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英国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之后又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来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体制从而确立和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r\n ③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教育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只有社会文化丰富到一定程度才能为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的内容、手段和形式才有助于建立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义务教育制度\r\n 社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比如促进学校教育内容的丰富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学校自然科学课程的更新与内容增加这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义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把英语、数学和科学作为核心课程强调这类课程在小学中应占绝大多数课时这深刻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丰富与进步一个国家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现以英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为例,阐述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1)英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①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17~18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主要阻力来自教育自由的积习革命后新生力量软弱,又逢内战起伏,难以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形成的传统17~18世纪的英国国家政权不关心教育;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多由手工业者、教堂人员、伤残军人、老年人充任,地位很低。
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与穷困青少年无缘②19世纪的英国教育19世纪以前,英国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里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有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逐步干预教育19世纪上半期,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学校和入学人数严重不足19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技术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而且工人运动也日益激烈1870年《初等教育法》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它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英国在1900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但这一时期的中等教育机构仍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只有贵族子女才有可能接受这一层次的教育③20世纪前期的英国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又把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制度的问题提到重要日程上1918年,《费舍教育法》颁布实施,规定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JL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地方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人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该法案使国民教育意味着14岁以前的初等义务教育,但双轨制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英国政府采用选拔制,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哈多报告》强调1l岁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儿童完成普通的初等教育,通过11岁考试,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之后的《斯宾斯报告》坚持了哈多教育改革的方向,把双轨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英国当局及其各政治党派的头面人物不断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设想,并在1944年8月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该法案提出了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体制,基本形成了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而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该法案规定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即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2)影响现代教育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