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534611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考试重点(笔记)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 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 刘完素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 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 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 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

2、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 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

3、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转虚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起病急,传遍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精品文档第三节 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 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2.以时令主气 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

4、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3.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4.以临床表现特点 为依据: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 命名: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第四节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新感温病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夏季发生的暑温,其发病后的证候特点与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故仍属新感温病)第五节温病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疫:“温”指疾病的性质,“疫”

5、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温疫即指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也就是说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成为温疫温毒: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致病具有 共同特性 :1.从外感受 2.性质属热 3.致病迅速 4.季节相关 5.相互转化 6.病位有别第一节温病的病因一、风热病邪 的致病特点:多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二、暑热病邪 的致病特点: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伤津

6、耗气易致闭窍动风易夹湿邪为患三、湿热病邪 的致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精品文档四、燥热病邪 的致病特点: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五、疫疠病邪疫疠病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一类温邪。疫疠病邪又称疠气、厉气、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六、温毒病邪 的致病特点:具火热之性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第二节 温病的发病温病的发病因素除感受温邪外,还与人体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关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第一节 卫气营血辩证卫分证实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备注邪郁卫表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

7、发热,微恶寒,卫肺卫失和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邪正剧争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但发热不恶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气热炽津伤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舌苔黄,寒,口渴,舌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脉数有力苔黄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淫, 心烦身热夜甚,心营扰神窜络不寐,时有谵语,斑点隐隐, 舌质烦谵语,或斑红绛,脉细数点隐隐,舌红绛动血耗血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急性多部位、血瘀热内阻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多窍道出血,疹密布,舌质深绛斑疹密布,舌深绛第二节 三焦辨证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备注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肺气失宣口

8、微渴,舌尖边红赤,舌苔薄温邪白欠润,脉浮数犯肺邪热壅肺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身热,咳喘,舌苔黄上肺气闭阻舌苔黄,脉数焦湿热阻肺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舌苔肺失清肃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白腻邪热内陷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神昏,肢厥,舌绛邪犯机窍阻闭绛心包湿热酿痰身热,神识似清似昧或时清时神识昏蒙,舌苔腻蒙蔽心包昧,或有谵语,舌苔腻.精品文档阳明胃经热炽津伤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壮热,汗多,渴饮,舌苔热炽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而黄燥,脉洪大数肠道热结日哺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潮热,便秘,舌苔黄黑燥,阳明传导失司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脉沉实有力中邪结舌

9、苔黄而燥焦湿热积滞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身热,腹痛,大便溏垢,搏结肠腑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苔黄腻或黄浊舌赤,舌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湿热困阻脾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身热,脘痞,呕恶,舌苔有 湿热中阻胃,升降失司衰,或烦躁,胸脘痞满,泛恶腻轻 重区欲吐,舌苔白腻,或黄腻别肾精邪热久羁低热,神惫委顿,消瘦无力,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耗损耗损肾阴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干咽燥,舌绛枯萎,脉虚下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焦脉虚虚风水不涵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内动虚风内动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而萎,脉虚疭,舌干绛而萎,脉虚弱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一、

10、辨舌舌诊意义:区别病邪的类型分析病机判断病情变化1.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1)白苔:薄者多主表,病属卫分,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清浅;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润者主津伤不甚;燥者主津液已伤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袭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舌苔白厚而黏腻: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之征象舌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疫)白霉苔: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

11、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2)黄苔薄黄苔:润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甚;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黄白相间苔: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苔黄干燥: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老黄苔:热结肠腑之征象黄腻苔或黄浊苔:气分湿热内蕴之征象(见于湿热病重、热重于湿及湿热蕴毒之证)3)灰苔灰燥苔:热结肠腑而阴液大伤之征象灰腻苔: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4)灰苔: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精品文档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象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病热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便血导致气随血脱时2.辨舌质:反映营血分变化1)红舌舌

12、尖红赤起刺:红绛舌的早期,心火上炎之征象2)绛舌:热入营分血分之明显改变纯绛鲜泽:热入心包之征象绛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之征象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肾阴耗竭之征象3)紫舌:营血热毒炽盛征象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猪肝舌:肝肾阴竭之征象二、验齿1.光燥如石: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之征象2.燥如枯骨:肾阴枯竭,不能上承于齿的征象三、辨斑疹1.形态区别斑,点大成片而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消2.成因斑为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胃疹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血从肌肤血络而出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清代陆子贤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3.斑疹的诊察及临床意义1)观察色泽斑疹色泽红活荣润者为 顺,标志着邪热壅滞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邪热有外透之机色艳红如胭脂,提示 血热炽盛斑疹色紫赤如鸡冠花,为营血热毒深重 的表现斑疹色黑,属 火毒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