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戴求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533615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戴求刚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戴求刚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戴求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戴求刚(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读”来展示语文的魅力展辉国际实验学校 小学部:李叶“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为心声,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批文入情”,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读”贯穿在整个课堂之中,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下面我就怎样读好孔明借箭这一课文,谈谈我的见解。一、 抓“课题”,通读全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因而,学习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读课题这一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题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主线,如放风筝史沫特莱和她的“中国儿子”空山鸟语淡淡的茉莉等等。所

2、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题目进行质疑、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读主文,从总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在教学孔明借箭一文中,我抓住“借”这一中心词,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然后问:“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质疑:“为什么借?”“向谁借?”“怎样借?”“结果如何?”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二、 抓关键词,反复诵读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研读,从而突破课文难点。

3、在教学孔明借箭这篇课文时,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笑着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便回。”大敌当前,因此,鲁肃吃惊地说:“倘若曹军一齐出动,怎么办?而孔明为什么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他不担心曹操识破他的假把戏吗?这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联系上下文,抓住句于句之间的关系,化难为易。先让学生反复读,弄清情况。因为此时,雾大,长江之中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而曹操一贯谨慎多疑,当他弄不清敌人的虚实时,绝不敢轻易出兵。因此,孔明才敢大胆地饮酒取乐。这句话中的一个“笑”字用得特别传神,因为“笑”一词反映了孔明的聪明才干,孔明的自信,孔明

4、的胸有成竹。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笑”一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也让学生对孔明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为后文,孔明借箭成功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三、 抓对话,认真研读语文教材中,不乏故事情节强、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以对话为主的段落,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孔明借箭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对话的形式,讲了周瑜请孔明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孔明沉着应对,胸有成竹。教学这一段教师应当让学生悉心诵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周瑜的阴险狡诈,读出孔明的胸有成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当导演,继续朗读并分角色表演。在这

5、样的一种情境这下,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不用老师多费口舌,自己很好地领会了人物性格特点。四、 抓标点符号,仔细品读标点符号是作者情感的表现,文中的句号、问号、叹号所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句中的标点符号,借助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孔明借箭一文的结尾句是:周瑜长叹一声:“孔明神机妙算,我不如也!”叹号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再现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感悟到结尾处的叹号是孔明巧妙借箭完成任务,周瑜对他的佩服,借此赞扬孔明的神机妙算,同时也流露出周瑜的无奈。五、 抓精彩语句,反复研读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而

6、读懂文章。例如;孔明借箭第六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教学时,先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让学生体悟到句子的精妙:这简短的话语不仅再现了当时大雾漫天的情景,也巧妙地烘托出孔明的神机妙算,既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又能让人物形象更具立体化,让学生们更好地领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当和美妙。除了上述方法外,其实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抓文章的修辞,认真研读,感受语言的魅力;还可以带学生抓住作者议论抒情的语段,细细地读,以此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贵在一个读字。”而且,小学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可读之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读”字上琢磨,在“读”上下功夫,在“读”中见精彩。读的目的性要增强,读的内容要丰富,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读的方法要灵活,要力求读出语言的情感、读出语言的温度,让整个课堂沉浸在读的氛围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