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851535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德需要实际上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的道德实践。也就是说人们的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交往和时间活动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也只有在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的主

2、体性,忽略了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道德的“容器”,那么,无论你的动机是多么的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的高尚,对于学生来说最多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道德知识而已,而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品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的影子。也就是说,在使受教育者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缺少了道德实践这一环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实践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对此进行阐述:一、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他不断地扩大着自己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

3、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随着儿童的成长,的活动范围。最初,他生活和活动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后便与小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和同学交往,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在吸取社会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品德,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

4、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说,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尤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在不同阶级、阶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的品德是有所不同的。另一方面,儿童上学以后,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但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

5、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这个们逐渐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对作用于自身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吸取和反应,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德育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能动的吸取教育影响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呢?从根本上说,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因而他们在完成学习、

6、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实践和履行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道德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针对我国道德教育之时弊,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显得尤为迫切。二、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是品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二十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对传统的道德教育发起了猛烈抨击。在他看来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

7、的过程而非某种固定的观念。外部的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受教育者的智慧和道德发展。正确的方式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良好的判断力。因此,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便应运而生。它在品德教育中的最有效性体现在:首先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在理论上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这种在道德实践中使受教育者产生道德需要的过程正是把德育影响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的过程。其次,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在方法上更符合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道德的认知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不足,比如:自信心的缺乏、对困

8、难和挫折的怯懦、面对贫困的怨天尤人等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空洞地灌输你要怎样或你不应该怎样,而不是通过触及心灵的阐述,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理智活动和实践来获取一种自信、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品德,那么,学生所得到的可能只是茫然或者不知所措。在大力提倡“诚信”教育的今天,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而不是从自身入手去阐明不诚信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去进一步自己认识诚信、“诚信”教育也会信奉诚信,使诚信成为自身品行的一部分,那么,如一阵风一样,刮过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见,大品德教育中,参与式道德实践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触及问题根本的教育方式,具有最有效性。综观全文,道德实践不论是在理论阐述中,还是在方法实践中,都更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道德的认知过程,从而体现出了它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