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622057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根本特征余胜泉 陈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迅速被广泛传播,各种整合的教学也纷纷进入课堂,但很多课都侧重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而无视实质的倾向,什么样的课程整合才算有效,一直以来困扰着从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者。本文从长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出发,提出了有效整合的六个根本特征,并由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开展给出了十点操作性的建议。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有效整合 当代根底教育变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一是国家2022年启动的新根底教

2、育课程改革工程,它们是我国根底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这两者之间不是别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课改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指导,而教育信息化为课程改革提供方法、工具与环境的支持。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2000年11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而在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3、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开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至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各地纷纷启动了大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程,各级中小学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希望能够通过改善硬件环境,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使信息技术介入到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课都侧重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一些重形式而无视实质的倾向。在实践中,教师们最大的疑问就是:怎样的整合才算有效?如何才能实质性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开展?在各类评优课、公开课上使用精美的课

4、件,在一节课中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媒体,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戏称从“人灌到“电灌就算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吗?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其内涵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谢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到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用了多么先进的技

5、术,一节课中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的根本特征出发,来判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用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学生的按需学习,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

6、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教学结构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具体表达何克抗,200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如下列图:这两种教学结构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要素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教师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指导和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选择、设计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7、和交流方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并控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媒体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谢励工具;教材教学内容根本由教材决定,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

8、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看信息技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更要看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这四个核心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及其是否符合上表所列的根本特征。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怎样才能表达让学生乐学爱学呢?绝不是简单的

9、一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的。我们认为,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察以下三点: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和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这个层面上,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协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没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参与度决不是外表热闹,全班学生形式上、外表上的参与,也不是看似小组讨论,实那么个别优秀学生包办成果汇报的表演。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在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学生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被动的观看同伴的学习,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原意参与

10、学习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得进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将书本知识复原为实际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具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在问题的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学习。3、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一个没有尝过成功滋味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容易放弃努力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层次性,需要教师在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上关注课堂的弱势群体,及时给予他们明确的鼓励;在一些自主学习活动中,给予完

11、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特别的指导;在习题练习的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同一层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同时呈现给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往往比拟容易实现,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时机。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精彩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乃课堂的真情真谛。三、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下,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教学内容。网络环境更是带来了全球资源的共享,带来了古今中外人类智慧、知识的联网,因此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在这个

12、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整合课堂如果仍然只能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知识,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没有表达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上各种优秀的科普网站、专题网站甚至各类新闻,都为学生提供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多媒体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获得图文音并茂的文献资料。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时机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做到这一点,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可以是图文

13、并茂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是辅助理解重难点的解说说明,还可以是帮助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启发性事例、文字、图片等等;二是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网上搜索,这种方式下首先需要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且较为熟悉网络环境,同时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点拨,而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在各个搜索引擎上盲目搜索,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网站,或者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搜索的内容以及搜索过程进行监控和及时点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学生的网络迷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对自己从网上获得的东西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批判的吸收。四、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认知范围比

14、拟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因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大信息量。但是在这种思想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课堂无边无际的扩展,整个课堂的组织大而散,学生局限于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无深层次的认知思考。例如,一堂历史课,讲商鞅变法,然后让学生“去网上搜索你想知道的变法还有哪些,于是学生就漫无边际的在搜索引擎里进行搜索,最后也得出了丰富的资料,每个小组做成汇报PPT。PPT上的内容呢,其实就是各个网页文字内容的拷贝,学生纯粹是在照着念PPT上的文字,但并没有将文字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出现这样的现象,源于我们往往将“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盲目等同,认为“信息即知识。其实信息与知识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信息只

15、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之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才能将它转化为自己有用的知识,需要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否那么这些大量的信息非但无用,还会使学生淹没于浩瀚的信息海洋,同时还会影响正常的学科教学。所以,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怎样才算课堂中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的质

16、疑能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不是无端的猜疑、简单的否认,也不是脱离了课本内容时代背景天马行空的猜测,质疑是在理性思考的根底上有根据的疑心,是学生思考的最终成果。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和有根据解决别人质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的质疑和探讨是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的,既要鼓励学生提出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以到达异中求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学生自主组织的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看学生的行动、作品、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五、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