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明类习作范文——地球的形成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7.50KB
约5页
文档ID:474055638
说明类习作范文——地球的形成_第1页
1/5

说明类习作范文——地球的形成长期以来,科学家与哲学家们一直努力想解开地球起源的奥秘但是,在科 学发展初期,他们除了猜测之外,并没有更好的手段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曾提出彗星碰撞假说 他认为:在很久以前, 有一颗或很多颗彗星跟太阳相撞因撞击而从太阳上面掉落下来的炽热团块,“俘 获”了周围的宇宙尘埃它们聚集起来,分别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八大 行星然而,彗星主要是由冰构成的,当它们接近太阳时,就会因受热而迅速变成 气体,怎么能从太阳上面碰下来炽热团块呢?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与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又分别提出了星云 假说 他们认为,宇宙中充满了云状气体,即“星云”星云群在转动的过程中 渐渐瓦解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它们被压扁,然后形成了星体和行星包括地 球在内的太阳系八大行星,就是在 45—50 亿年前,以类似的方式形成的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星云假说得到了天文学家们的证实利用强大的现 代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们观察到:宇宙空间中,有许多气体与尘埃所组成的星 云它们很可能就是星体的“孵化器”这些星体形成的过程,跟星云假说所推 测的太阳系行星的形成过程十分相似而宇宙中存在着不计其数类似太阳系的星 系。

按照现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解释,宇宙的形成,是从一百多亿年 前的“奇点”开始的奇点”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目前连宇宙学家们也 不清楚一般认为,奇点区域存在于“黑洞”的核心黑洞是什么呢?黑洞并不是“洞”,而是一种质量无比巨大的天体,具有非常强大的引力所有的物质都 会被黑洞“只进不出”地“吸”进去,并被压缩成无限高的密度区域——“奇点”换句话说,宇宙被认为是从无限小、无穷热、无比高密度的“奇点”开始膨 胀起来的所谓的“大爆炸”,其实是指这一膨胀现象也就是说,奇点在最初 形成之后,明显地膨胀变大(即“大爆炸”)并冷却,从极小、极热变成前宇宙 的大小和温度眼下它依然在扩大并冷却着根据这一理论,地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星球,在无限膨胀的宇宙中, 与无数个其他星体碰巧聚集在同一个星系我们所栖居的这个美丽星球,不过是 宇宙中“爆”出来的一小颗“尘粒”而已,最终还可能会被吸入巨大的“黑洞” 而永远消失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一理论究竟会使我们对地球的前景感到无比恐 惧呢,还是对宇宙的神奇感到美妙无比呢?这或许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吧,它使 我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解读地球起源的奥秘,除了仰望星空,我们也可以俯下身来,阅读脚下这 一本记载地球历史的大书 ——地球形成之初,地表并没有海洋与江河湖泊,而是一个火山活动频繁、地震 不断、陨石如雨的不毛之地。

正是这些强烈的火山活动释放出的大量气体(包括 水蒸气)形成了原始的大气与海洋自从地球上有了海洋和陆地的划分,海陆变 迁的历史就开始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书上都有记载,人们曾在远离海岸的高山顶上,发现了如今 只有在海边才会见到的螺蚌壳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诗人色 诺芬尼,就曾在内陆的山上发现了贝壳等海洋动物化石他推断:这些山脉早先 肯定位于海中,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全球性大洪水和干涸的轮回然而,这一推断受到了基督教徒的反对有人主张,那些螺蚌壳以及其他海 洋生物化石,是诺亚大洪水把它们从大海里冲到山上来的等到大水退却之后, 就把它们遗留在了山上十五世纪,意大利出了一位非常聪明博学的大学者——达•芬奇,他认为这 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诺亚洪水是特大暴雨引起的,一般来说,雨水只会把陆地上的东西冲刷到大海里去,而不会反方向地把海里的生物冲刷到高山上去他还发 现,这些贝壳出现在不同的岩层中,所以不可能是一次特大洪水所造成的达•芬奇提出自己的解释:当陆地上的河水流到大海里时,浑浊的河水中携 带着大量泥沙,它们在海里沉淀下来并淹埋了贝壳此后,泥沙不断地层层沉淀、 堆积并淹埋海里的贝壳当海平面降低,海水消退,底层的泥沙经过脱水、挤压、 固结而变成了岩石,里面的贝壳也跟着变成了化石。

随着海底岩层的抬升,这些 贝壳也就一起被抬升到高处丹麦医生斯坦诺在 1669 年进一步推断,最先沉淀形成的岩石位于最底层, 后来沉淀的岩石位于它的上面,越往上的话,岩层越年轻因此,岩石的层层相 叠反映了地球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整套岩层就像一本记载地球历史的大 书我们要了解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可以从读这本大书开始记事类习作范文——学校是这样 “变”来的学校,多么熟悉的一个词呀!除了家,学校估计是你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那你知道,学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学校和我们今天的学校又有什么不 同?泥板书屋5000 多年前的学校位于亚洲西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被认为创建 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所古苏美尔时期的学校,其建造时间 约为公元前 3500 年,距今有 5000 多年的历史这里还出土了很多写满楔形文字 的泥板书什么是泥板书?苏美尔人用泥巴制成方块形状,将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削成 尖头笔,蘸上水,在泥板上书写,再将其晒干或烘干,做成硬硬的“书”中国学校的萌芽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出现了学校的萌芽——“成均”和“庠”成 均”的本义是平坦、宽阔的场地古人在这里堆放农作物,还举行聚会、娱乐和 祭祀等活动,后来“成均”就成为学习祭祀仪式和音乐的地方。

庠,也是古人存放公共粮食的地方年迈的老人不能干重活,就在庠看管粮食和喂养家禽,这里便成了养老的地方老人们常常在这里教育年轻人,传授经 验慢慢地,庠就成了一个学习场所学校的“校”出现了到了夏朝,我国出现了真正以教学为主的学校,而且出现了“校”这个名称 夏朝的学校有两种:“序”和“校”序,设在王都的学校,用于贵族子弟学习 射箭;校,设在乡里的学校,普通百姓在这里习武和训练此“大学”非彼“大学”商代出现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校,有了“大学”“小学”的区别不过, 那时的“大学”可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大学,而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武术和天文 历法的场所多才多艺,文武兼备西周时期,学校的数量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设在王都的学校统称为“国 学”,分为大学和小学;设在地方上的学校统称为“乡学”这个时候,学习的 主要内容是“六艺”,上课的老师由各级官员来兼职,教师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 的职业这种现象到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私人办学出现了其中,孔子创办的私学 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两千余年因而,孔子也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 圣先师”汉唐的幼儿启蒙教育汉代的私学中,出现了针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学校——蒙学蒙学阶段的学习 主要是以识字、习字为主,并学习《急就篇》《孝经》《论语》等。

唐代的儿童 启蒙教育,除了识字和写字训练,还有传统道德的培养、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 诗文辞赋的练习汉代《急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内容非常丰富,堪称是一本增长 知识、开阔眼界的“百科全书”天下四大书院宋代的书院数量庞大,约有四五百所,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有着“天下四大 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书院的院长又叫作 “洞主”“山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学负责人京师大学堂清朝末年,我国的教育体系发生很大变动,出现了很多新式学校,不过当时 还没有“学校”这个说法,而是叫作“学堂”,所以就有了很多“大学堂”“中 学堂”“小学堂”和“蒙养学堂”1898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它就是现在北京 大学的前身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你们知道学校是如何一步步“变”来的了吧!我们一起珍惜时光,继 续努力学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