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一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盐城景山中学 庞汝琴一、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编排体例九上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探究是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教材首先明确单元总的“活动任务单”,并同步具化“任务《《 《《一:自主欣赏”“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要求接着,教材给出“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选编了 5 篇阅读文本,依次是《沁园春 雪》、 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看》这 5 篇文本都是现代诗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以旧体写新诗)在文本后都设计了“语文要素”的能力训练体现了统编教材双线组织(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单元的结构体例特点然后,依次给出“任务二:自由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具体要求和教学策略最后,“名著导读”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分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唐诗三百首》)四个板块。
本单元旨在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口语实践的能力二、对现代诗歌及其基本教学策略的认识1.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也叫“白话诗”现代诗歌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现代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和情感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情感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及想象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现代诗歌与散文、小说的区别:诗歌 散文 小说时 空 关 不 追 求 时 反映一定生活过程 展示一段相对完系 空的变化 中的某些时空片段 整的生活时空表 现 方 主观表现 主客观融合式客观再现表 现 材 谋词料及重点核 心 概 意象念谋句 谋篇意境 人物、情节特点以 点 状 之 以片段之景、事表 以完整故事象抒情 意 观照社会代表作 《雨巷》 《背影》《荷塘月《 再 别 康 色》《项链》《阿 Q 正传》桥》(——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2.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目标及传统策略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究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高考中现代诗歌考查的缺位,导致师生对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弱化甚至漠视。
二是教师的现代诗歌理论知识和文学素养不足,教师腹无诗书气不华三是网络文学、快餐文化及“浅阅读”时代遏制了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四是在商业化、工业化的当下,诗人和新现代诗几乎成为“稀有物种”,现代诗歌在当代的发展是不足的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有:(1)学生能了解现代诗歌、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等文化常识,能有技法的朗读诗歌2)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4)有创意的表达现代诗的传统教学策略有一下特点:单篇文本解读为主,过分重视现代诗的形式分析轻视现代诗的整体鉴赏,重视方法指导而忽视意蕴的共鸣等这些教学策略的利弊就不赘述了三、现代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1.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群文展开整体性阅读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其最大的外在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是群文和整体性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大致分为五个层级:第一,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第二,突破教材,“一篇带多篇”;第三,“整本书阅读”或“一本带多本”;第四,“主题阅读”;第五,“班级读书会”或“书香校园”,打通课内外阅读。
其主要特征:议题引领;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及时的意义建构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还过分地专注于单篇阅读,阅读量小,效果不佳等不足而言,群文阅读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开阔了师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师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其次,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课堂师生教与学的形态最后,群文阅读能够丰富和完善现有的阅读课程,使语文学科的内容、课程的形式显得多样化2.现代诗歌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一是以自恰的议题选择阅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最开始是苦于没有议题,有了议题就苦于没有合适的文本来搭配文本选择的合理与否,既是教学的依托,更是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在本课中,我紧扣“乡愁”这一主题选择了四篇文本这四首现代诗共同的主题都是在抒发诗人的乡愁但在具体表达上又各有不同乡愁之情是抽象的,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地域、不同诗人的眼中又是具体的乡愁之情相同,但在诗歌的具体表达上又风格各异这样的文本选择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观察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二是解读群文阅读文本的角度群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是整合,即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将多个文本进行分析整理,利用不同文本提高的信息建构出适切的理解结构来如何将多个文本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对教师解读文本,建构文本意义能力的最大考量。
本节课,我以一个总问题“现代乡愁诗歌的意象和意蕴的探究”,三个子问题“乡是什么?愁什么?诗是什么”来整合群文阅读文本的解读三是新的意义建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比对读议”必须以及时的意义建构进行总结围绕“乡愁”这一议题,本课既有对文本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转换,又有整合、反思,还有创意和表达,对乡愁的意象和意蕴赋予了新的意义建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上第二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扬州市)第一部分 单元解析本单元涵盖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以及随文学习语法知识阅读”编辑设计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共选了 4 篇议论性文章:课文 6,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课文 7,(法)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 8,(苏联)利哈乔夫·《论教养》;课文 9,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其中前两篇(课文 6、7)为“教读”课文,后两篇(课文 8、9)为“自读”课文写作”编辑设计目标:观点要明确学会形成观点,并明确表述出来;学会在文章中将明确的观点凸显出来写作实践包含判断、评价观点,并选择观点列出作文提纲;写议论性文字;针对时下流行的电子游戏谈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综合性学习”编辑设计目标:围绕君子自强不息而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三个层面的活动,即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演讲“青年当自强不息”(确定演讲主题、组建演讲团队、开展演讲活动)随文学习”编辑设计目标:课文 6,随文学习“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课文 7 ,随文学习“转折复句、因果复句”编者的界定是“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为何不叫议论文,而叫议论性文章?本册责任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王涧老师说,这几篇文章都不是正统的典型的议论文《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 1922 年 8 月 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本文观点明晰,开门见山,“‘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梁先生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讲完“百行业为先”,再分列两个分论点,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最后总结“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全文观点明确,运用事例认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大文豪雨果表达思想的书信本文论证思路缜密,语言极富激情和想象力,运用铺陈的手法进行论述,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
《论教养》是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写给青少年的一篇“书简”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认证,透过众多“有教养”和“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教养”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的一篇说理性散文本文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运用比喻论证,主张“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分别盛放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第二部分 课文教学建议阅读教学建议安排 3 到 4 个课时其中教读课文 2到 3 个课时,自读课文 1 个课时两篇教读课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宜分别以每篇课文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阅读教学教学任务一,把握每篇文章作者的观点,认识和区分文章中的观点和用以支撑观点的材料,学习事例认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清楚作者论证的思路,品味作者所引用的典故名言,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领会语句中蕴含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任务二,举例子,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的一般方法,即如何辨识观点,如何理清思路,如何区分观点与材料,如何认识论证方法,如何咀嚼和品味议论语言。
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的兴趣,能够自觉的将阅读方法迁移到两篇自读课文中去教学任务三,随文教学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几种复句知晓基本的概念,了解不同复句的特点,并能够准确识别这几种复句两篇自读课文(《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可以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读,用“教读”课所学习的方法,泛读,自主阅读教师对于自读课的备课不要太细,主要是对于阅读方式的点拨指导,对于文本内容的概要提示课堂尽量“让”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论教养》充分利用编者“旁注”式的提示或者问题,书下注释,以及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精神的三间小屋》充分利用书下注释,以及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写作教学建议安排 2 个课时写作实践”之前,对于“观点要明确”知识短文进行学习、讨论、练习写作实践一、二,建议课上进行交流;写作实践三,建议按要求进行一次正规的写作训练,着力于表达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语言流畅而明晰并做好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和认真组织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