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0KB
约5页
文档ID:47068708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第1页
1/5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有关文学知识,理解词的主旨2.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3.背诵四首词过程与方法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美、音韵美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诗歌鉴赏方法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词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主旨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 , 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 )人,宋代诗人陈与义前期的诗 , 多表 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 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 , 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 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 ,风格趋向沉郁悲 壮纳兰性德 (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 清代满族词人其词以“真” 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词集有《侧帽集》《饮 水词》二、背景资料《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 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陈与义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 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 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三、朗读指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四、诗歌大意1.《定风波》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 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 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 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2.《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 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然还活着,回首往昔却胆战心 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令人感慨的事,(都化作)渔歌 在半夜响起3.《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 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 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4.《浣溪沙》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让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 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抹晚烟袅袅升起, 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 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定风波》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答案示例: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2.《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 ,“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词人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 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词人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 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3.《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写了什么内容?答案示例:上片回忆旧游生活,下片抒发亡国后深沉的感慨4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词是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展开奇妙的想象 的?请简要分析答案示例: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 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辱,还 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定风波》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如何理解 其深层含意答案示例: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 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 ,对此,“我”早已习惯, 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第二句: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则 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 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2.品味《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案示例:“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轻”体现了词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 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生轻松,自嘲的背后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谁怕”起强调 作用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 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3.说说《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表达的意境答案示例: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 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 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点明在 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词人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 ,利用明 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 , 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 ,组成一幅富 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4.理解《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含义答案示例: 词人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 “渔唱 ”, 进一步表达寂寞悲凉的心情。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 , 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 ,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 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从侧面显示词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5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 ,有“俯瞰山河”“斫 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 的萦念;“斫去桂树”指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6.赏析《浣溪沙》中的“古今幽恨几时平”答案示例:此句点明全词的主旨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 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 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定风波》赏析: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 , 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 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的历程,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 着词人的人生信念,展现着词人的精神追求。

2.《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这首词是词人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 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 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 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 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片和下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 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3.《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词人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 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 的理想与情怀词的下片,词人又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 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 示了词的主旨4.《浣溪沙》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词,即事抒情,抒发了词人对人生、世事与时光的感慨词作通过刻画 “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 ,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 , 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上片从“身向云山”起笔,写到“北风”,再点明时间是“深秋”;下片先用对偶句具体描写深秋“荒”“旧”的景象,然后以“古今幽恨几时 平”点明主旨六、课堂小结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 , 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希望同学们多读诗词,积极去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