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目标导航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作出的努力了解即可2.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和常考点,一定要重点掌握3.新旧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需要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概括,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一定要全面认识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1.提出背景(1)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先后失败2)孙中山上书失败后,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才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3)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________,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2.思想渊源(1)学习西方资产阶级________,丰富民主革命思想2)民生主义受到中国________的启迪3)信奉________,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________》二、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________,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后发展为________2.内容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________的专制统治____主义推翻________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________3.评价(1)集中代表________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________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________3)孙中山以它为指导,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提出: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________,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2.内容民族主义对外反对________,对内反对________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________民生主义平均地权,________,实现“耕者有其田”,改善________和工人的生活状况3.评价(1)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________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________的政治基础2)联俄、联共、________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依据和体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所确定的重要政策原则3)实现了________,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四、三民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1.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________2.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有________的民族特色。
3.是当时中国________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纲领一、1.(3)兴中会 2.(1)政治理论 (2)传统思想 (3)进化论 资本论二、1.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2.满洲贵族 民权 君主专制 平均地权 3.(1)资产阶级 民主权利 (2)共和国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1.国民党 2.帝国主义 民族压迫 自由和权利 节制资本 农民 3.(1)新民主主义革命 统一战线 (2)扶助农工 (3)国共合作四、1.核心 2.爱国主义 3.先进政治思想课堂作业(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活动失败的教训2.历史学家胡绳曾评论道:“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并没有超过同时期的康有为的上皇帝书的水平’这表明早年的孙中山( )A.已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B.支持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C.未提出反帝反封建主张 D.主张改良以挽救民族危亡答案:D解析:“康有为的上皇帝书”主张采用自上而下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据此可知,胡绳认为早年的孙中山和康有为一样提倡改良道路,D项正确A项与题干意思相反;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知识点二 三民主义3.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的疑难之处在于不能正确认识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地位解题的突破口在于关键词“独见”孙中山认为自己所领导的革命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其不仅要解决革命问题而且要解决革命后的社会问题也即民生问题为此,他提出民生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中均有体现4.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由“为四万万人效忠”可以看出孙中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5.右图为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国旗,旗面的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理念 B.民生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价值 D.民主主义内涵答案:A解析:根据“五色旗”的寓意可知,它主要体现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应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五族共和没有直接关系6.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答案:C解析:据材料“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知,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7.蒋经国曾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这里的“均富”思想 ( )A.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 B.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C.成为国民党的执政理念 D.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答案:A解析:“均富”即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其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体现,A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B错误;C项违背了国民党的阶级立场;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应是民权主义思想,D项错误。
8.孙中山在《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C.民国之初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五族一家进行推理:由“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可知,孙中山强调五大民族共和、自由、平等,即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辛亥革命的作用,B项排除;材料强调五族共和并非说明当时中国境内只有五个民族,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劳资纠纷、罢工、高工资要求以及财富在少数资本家和多数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都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到来孙中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 ( )A.扶助农工 B.扩大民权 C.推翻封建帝制 D.节制资本答案:D解析:“财富在少数资本家和多数工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主要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这属于民生问题。
针对此,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10.下图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两大理论,以下史实中最能体现两大理论交叉内容的是(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C.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 D.国民大革命的进行答案:D解析: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交叉部分是反帝反封建国民大革命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之下的反帝反封建行动,D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及五四爱国运动时期中共尚未成立,A、B两项错误;C项仅体现反封建,可排除11.《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A、B两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C项说的是中国的革命力量,故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驱逐鞑虏……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1911年《军政府宣言》材料二: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2)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什么变化?从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答案:(1)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政权局限: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满族排挤到“中国”之外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早期只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后来发展到较明确地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反帝斗争的纲领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课 后 作 业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