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5892654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何萍【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10年05期【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南京)2010年1期第3847页【英文标题】 On Uni versal Character of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ItsCon struct ion【作者简介】何萍,1953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 当前,文化哲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 何以可能,而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 构。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

2、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 哲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构, 文化哲学创造了融入的文化创造活动于历史因素、现实的理性批判为一体的 普遍性,从而使文化哲学既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当代的解释 学、现象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风貌。【关 键 词】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维科/赫尔德/狄尔泰/新康德主义问题的提出1987年和1988年,我和李维武共同撰写了论文化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和文化哲学的历史与展望两篇论文,前一篇论文发表在江海学刊1987年第6期上,后一篇论文发表在社会科学(上海)1988年第5期上。我们撰写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为了解决何谓文化哲学以及文化

3、哲学应当从何讲起的问题。当 时,对于文化哲学,中国学者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哲学是一种类 似于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的“部门哲学”;另一种观点反对把 文化哲学归于部门哲学,强调文化哲学是哲学,并力图从文化的哲学定义入手探讨 文化哲学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两种观点中,我们是持后一种观点的。但是,在我们 看来,文化哲学之为哲学,只有作为哲学史上的一种哲学形态才是可能的。因此, 对于文化哲学的研究,不应从文化的哲学定义入手,而应该从哲学史的分析入手, 尤其应该从文化哲学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变革的关节点入手,考察文化哲 学的起源及其传统的形成,说明文化哲学是怎样成为哲学史上

4、的一种哲学形态的。 我们的这两篇论文就是从哲学史的叙述入手来阐发这一观点。这两篇论文发表后,新华文摘、哲学动态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国内重要期刊都作了摘录刊载 和全文转载,可算是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将文化哲学列为第 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主题,使30年来国内断断续续的文化哲学的研究集聚起来。在会上,学者们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文化哲学的研究和讨论:一个方向是从 理论上提出和思考文化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化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问 题、文化哲学的哲学范式问题、文化哲学的普遍性问题,等等。在这一方面的研究 中,大多数学者都结合

5、唯物史观的理论和范畴、概念来展开分析;另一个方向是对 文化哲学作哲学史的研究,或分析文化哲学家的某一思想,或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 文化哲学的问题。这两个方向的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已经普遍认可文化哲学是一种 哲学形态的观点,反对把文化哲学归于部门哲学。由于这一普遍认可,文化哲学研 究的重心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定位的问题,即是部门哲学,还是一般哲学的 问题,而是它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如何可能的问题。文化哲学研究重心的这一转移表 明,中国的文化哲学在近 30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发 展,我想就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如何可能的问题作一探讨。我以为,要解答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如何

6、可能的问题,最关键的是 要说明文化哲学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知道,哲学之不同于科学、艺术、宗教、政治 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就在于哲学研究普遍,并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巴门尼德区 分存在与非存在,把哲学定义为对存在的研究,就是把普遍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强调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不仅如此,一个时代的哲学革新,也是通过批判以往哲学 的普遍性理念而实现的,而一种哲学形态不同于另一种哲学形态,也是由于它们各 自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的不同。由此可见,哲学的普遍性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既是研究哲学不同于其他具体学科的问题,也是研究不同时代的哲学变革的问题, 更是研究不同哲学形态何以可能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要解答文

7、化哲学作为一种 哲学形态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要说明文化哲学具有什么样的普遍性品格,它如何获 得普遍性的品格。这是开展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涉及文化哲学作为 哲学形态能否成立、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坚持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哲学史讲文化哲学的思路。不过,在这里,我不是从一般的哲学史讲起,而是深入到文化哲学 史之中,从文化哲学本身的历史和逻辑讲起。从历史讲起,是对文化哲学作历史的 研究,即从哲学史变革的角度讲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说明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一种哲学范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从逻辑讲起,是突 出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

8、因为哲学的普遍性是通过形而上学的建构而确立起来 的,任何时代哲学的变革、一种哲学形态的建构,都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完成 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是如此,现代哲学的现象学、解释学也是如此,文化哲学更 是如此。本文把历史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讲,就是以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 建构为逻辑主线,考察了文化哲学作为哲学形态的历史形成和建构,以此展示文化 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概括地说,本文力图在哲学史的根基处阐发文化哲学的内在逻 辑。这就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哲 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根据此,本文拟分别论述这三个方 面的理论

9、建构,以展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文化理性的建构在哲学史上,哲学研究普遍是通过思考存在(being)问题而实现的。在哲学的初创时期,哲学家们把存在与非存在区分开来,把存在定义为形上的、普遍的东 西,规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把非存在定义为形下的、特殊的东西,规定为非哲 学的研究对象。通过这一区分,哲学不仅把普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把理性 的抽象作为哲学特有的思维工具。这样一来,对存在的思考、对理性形式的建构, 就成为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神话、宗教、文学、艺术、政治学等其他 学科的区别,也是其他学科夺不走的领地。正是这样,每一时代,凡是致力于哲学 变革的哲学家们,无不反思存在问题,无

10、不建构自己的哲学理性。文化哲学是在变 革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以文化理性批判科学理性是文化哲学产生的历 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了解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首先必须考察文化 哲学是如何建构文化理性的。文化哲学产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它的创始人是维科和赫尔德。维科和 赫尔德之所以要创立文化哲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以片面的宗 教和自然科学思维构建哲学的理性形式,是根本不能说明文艺复兴提出的自由人性 和哲学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人性和哲学的自由思想只能到人的创造活动和人所创造 的历史中去寻找。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分别从形而上学的性质和构造形而上学的 原则两个方面批判了近代理

11、性主义哲学。在对形而上学的性质的批判中,维科和赫尔德认为,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以 物理世界规定形而上学的性质,把物质实体作为哲学的存在,是十分荒诞的。维科 以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笛卡尔的哲学以物理学为 基础构造形而上学有两个弊端:第一,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本身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因为笛卡尔的物理学一方面要求形而上学必须设定一种独一无二的、由必然性来操 纵的物质实体,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物体是无限变化的、具有无限多的种类,强调 这些变化的、无限多的种类都只是物质的形态,是物质实体的变相,并不具有存在 的性质。笛卡尔力图论证这两种物质实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这就使他的哲学内部 产生

12、了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说到底,就是“一”和“多”的矛盾,而这种矛 盾的存在又表明,笛卡尔的哲学没有揭示出存在的一般原则;二是笛卡尔哲学不能 说明民政世界的伦理原则。维科认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以物理世界为基础,建构 的是物理世界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基督教的伦理不具有任何意义,虽然笛卡尔也 写过少数有关伦理学的论著,但这些论著“并不能形成一种伦理哲学”。这说 明,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是没有伦理哲学的,他的形而上学对于说明自由人性和哲 学的自由是根本无用的。哲学要说明自由人性和哲学的自由,就必须把形而上学之 根扎到民政世界之中。由此出发,维科提出构造形而上学的两个观点:其一,形而 上学必须追求一般

13、原则,也就是说,要追求“一”而不是“多”;其二,哲学的存 在不在物理世界,而在民政世界。维科所说的民政世界,就是人们所制定的法律制 度的世界,即人自己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的世界。他认 为,只有民政世界,即人的世界,对于哲学来说,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凡是与 人无关的世界,都不能进入哲学。维科的这两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要把人的世 界、民族文化的创造提升为形而上学,使其成为哲学的存在,规定形而上学的性 质,而不需要用人的世界之外的任何东西来规定形而上学的性质。维科以民政世 界、民族文化来定义人的世界,实际上是要以人的文化特性来规定形而上学的性 质,消除笛卡尔以自然物理的特性来

14、规定形而上学的性质。维科的这一思想不仅是 对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也是对整个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赫 尔德也提出了与维科同样的思想。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中,他不仅强调哲 学应该研究历史,而且还把历史归于文化的历史,强调历史的规律即是文化的规 律。在他看来,人的历史离不开文化,历史本质上是文化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中有 着确定的涵义,可用于说明一切时代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同时,文化也是一个与人 的存在和人的幸福相关的概念。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文化的存在意义,并要求以文 化的存在意义来规定形而上学的性质。在对构造形而上学原则的批判中,维科和赫尔德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或 从自然科学的思维中,或

15、从宗教的原则中寻找构造形而上学的原则,力图从人的世 界中,从语言学、散文、诗歌、修辞学、逻辑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 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寻找构造形而上学的原则。在他们看来,哲学的存在 既然是人的世界、人的历史,那么构造形而上学的原则就应该在人的世界、人的历 史中去寻找。维科明确地提出:“民政社会的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 它的原则必然要从我们自己的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就可找到。”在这里,“民政 社会”指由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凝结起来的人的社会,它是人的创造活动的成果,也 是人性的外化或实现;“人类心灵各种变化”指由人们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形 成和变化积淀而成的人的历史,它是通

16、过宗教、艺术、神话、政治、经济、伦理、 哲学等各种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文化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也是人性的 内化或实现。维科强调要从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找寻民政世界的原则,就是要从人 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形成和变化中,从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与一定社会制度的关 系中找寻构造形而上学的原则。这样一来,构造形而上学的原则就不再是自然科学 的思维方式,而是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维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早已存在于柏拉 图哲学、塔西佗哲学和培根哲学中。柏拉图探求人的理性智慧,要求按照人应有的 样子去看人,揭示了人的玄奥智慧;塔西佗探求人的一切实际利益,要求按照人的 实在的样子去看人,揭示了人的实践智慧;培根探求人的经验世界,要求人兼备普 通智慧和玄奥智慧。文化哲学就是要把这三种智慧结合起来,即把培根的经验主义 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塔西佗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在经验的基础上说明人的存 在,把应有的人和实在的人统一起来,研究人的理想和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