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7465356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控制工程领域非全日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8年8月)一、授权领域名称、领域代码、授权时间领域名称:控制工程;领域代码:085210;授权时间:2004年。二、领域简介控制工程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为基础,以系统为主要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件,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以达到或实现预期的目标。控制工程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大多数国民经济领域,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机器人等系统的分析、决策和管理等领域或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实践性、系统性、交叉性、时代性的特点。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强弱(电)结合、软

2、硬(件)兼施”的特点,掌握坚实的控制理论、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运行和维护所需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本领域具有一支职称和年龄配备合理、学术水平高、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攻关项目与基金课题,以及多项技术开发和工程研究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氛围浓厚,实验条件优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三、培养定位和目标1、培养定位培养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能够胜任实际控

3、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培养目标(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二)掌握所从事本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本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本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合作竞争能力;2)获取知识、研究开发、创新创业能

4、力;3)控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专门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4)控制工程领域相关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环保法规及其应用能力;5)控制工程领域系统建模、仿真、分析能力;6)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研究、设计、实施、工程管理能力;(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四、主要研究方向(1)控制理论及应用(2)运动控制系统(3)工业过程控制(4)智能系统及装备(5)现代检测技术(6)机器人控制技术五、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5年。六、培养方式和导师指导1、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利用二年时间完成。2、采用以工程能力培养

5、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导师组应有来自校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七、课程地图课 程团队组织、交流沟通、合作竞争能力科学研究、终生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环保法规系统建模、仿真、分析能力工程研究、设计、实施、管理能力政治理论英语(基础部分)工程伦理矩阵理论数值分析变分与泛函最优化方法线性多变量系统理论最优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自适应控制系统识别与参数估计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现代控制专题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与仪表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最优估计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PLC技术及应

6、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仿真与CAD神经网络技术图象处理技术九、实践能力标准实践教学针对控制工程领域培养以下能力:(1)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2)信号获取、处理、传输能力;(3)系统建模、仿真、分析能力;(4)工程设计、集成、实现能力;十、实践教学地图实 践 教 学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信息获取、处理、传输能力系统建模、仿真、分析能力工程设计、集成、实现能力公共实验专业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习、专业实践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

7、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类别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考核学期考核性质备注一二考试考查学位课程公共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1选修 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181工程伦理161公共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第一外国语(一、二)903矩阵理论402.5至少选修4个学分数值分析322数理统计322随机过程322最优化方法322变分法与泛函分析483专业学位课程线性多变量系统理论322必修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322至少选修一门系统建模与信号处理322智能控制技术32

8、2非 学 位 课 程公共课程论文写作161必修学科前沿专题322公共实验DSP技术实验161至少1个学分微控制器技术实验161控制工程综合实验161专业选修课程最优控制理论322选修学分应该满足最低课程学分要求算法与数据结构322非线性系统控制322伺服控制与机器人技术322工业网络与分布式控制322系统可靠性与故障诊断322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322现代传感技术322数字图像处理322DSP应用系统设计322小波变换及应用322人文素养161微机控制技术322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补修2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322运动控制系统322专业实践8学分,5000字实践报告必修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未计入总

9、学分十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实习。1、 专业实践时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2、 专业实践地点和内容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工程或生产现场进行,导师帮助所指导的研究生确定实践教学地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

10、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3、 专业实践报告及其要求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你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4、 专业实践学分的认定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获得规定的

11、学分。十三、必修环节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非全日制(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35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非全日制(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十四、学位论文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