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最新考纲大气受热过程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微专题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1.大气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3.受热过程(1)大部分A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4.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它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一般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反之越弱深度思考1.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结合下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答案 图示中过程1,即为“太阳暖大地”,是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的增温现象图示中过程2,即为“大地暖大气”,是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现象图示中过程3,即为“大气还大地”,是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2.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答案 不对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考向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1.(2013·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答案 B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考向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2010·天津文综)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微专题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北半球较曲折: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同纬度地带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地形(地势高低);洋流我国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延伸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夏季,等温线稀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3.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2)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中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中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动地区(3)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考向一 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及其变动(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1~2题1.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2.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答案 1.D 2.B解析 由图可看出,1月0℃等温线位置总体上向北偏移,秦岭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北侧山峰为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由以上分析,故第1题正确选项为D项第2题,由图分析知,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近,乙地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其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且1月0℃等温线位置向北偏移,说明冬季均温趋于上升,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南凸,说明其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应该地势较高方法技巧 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考向二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3.(2013·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读图完成问题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A解析 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②③④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①图大气能够垂直对流,利于雾霾污染物的扩散。
思维警示 辩证观点看逆温逆温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大气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微专题三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成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2.形成过程(1)图解(2)描述→→→→易错警示 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该规律热力环流的实质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和水面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考向一 结合降水量日变化考查热力环流(2013·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读“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第1题1.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特别提示 城市“五岛”效应受热力环流影响,城市气候往往具有“五岛”效应:热岛——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雨岛——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
考向二 等压面的判断与应用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的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下图其中竖实线为剖面线,虚线为等压面,实线为等温面,箭头为大气流动方向据此回答2~3题2.上图信息中,只有一处正确是( )A.甲 B.乙C.丙 D.丁3.地理兴趣小组观测时间可能是( )A.8:00~9:00 B.12:00~13:00C.15:00~16:00 D.23:00~24:00答案 2.C 3.D解析 该图表示山谷风,若表示白天,吹谷风,丙处表示的等压面向下弯曲,乙、丁两处风向是正确,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