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34047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时代中的病态人物读鲁迅小说人物有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韦丽红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深邃性 和史诗般的艺术概括力,又富有同时代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思想光辉,鲁 迅的小说往往是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时代 特征、群体特征。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雕刻旧时 代的人物个体或群像,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 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鲁迅是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熔铸于对现 实的否定和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中。一、旧文化的中孔乙己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读书人只要参加 科考,其社会地位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万般皆下品,惟

2、有读书高” 成为旧时代的主流意识,走上仕途成为封建文人的唯一出路。于是他们 闭门读圣贤之道、习八股文章,有的文人变成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人。科举考试废除之后,旧式读书人除了读书又无谋生技能,他们没 有了出路,彷徨无计,对生活失去信心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身份,因此 造成了一部分人心理发生扭曲的病态现象。孔乙己无疑是这种文化现象 的代表人物。如果说鲁迅笔下的人物谁受封建考试制度的影响比较深,孔乙己无 疑是代表之一。可以说,正是由于受到封建科举选官制度的影响,孔乙 己的一生无疑是带有悲剧性色彩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作为文化 符号,他的悲剧又是历史必然的。出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孔乙己是农村

3、里读过书的人,虽然他“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封建社会 读书人的读书、当官的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孔乙己的骨子里。孔乙己 “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由于不事生产,生活 没有办法维持下去。即便如此,但是为了维护作为读书人的尊严,每次 去咸亨酒店时,他都要穿着他那又破又旧的长衫。于是孔乙己变成了酒 店里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第一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在孔乙己的文 化认知里,长衫是一个读书人的标志,身份地位的显现。只要他穿着长 衫,自然就会将他与那些农人区别开来。可是在那些农民看来,孔乙己 家徒四壁又没有功名在身,应该和自己是一类的人,甚至还不如农民。 于是便拿孔乙己取笑:“孔

4、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这种取笑其实透露 出来的正是封建社会体系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认识中,读书人就应该做官,就应该高人一等。 所以,“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 坐喝”。而孔乙己的出现违背了当时社会的认知,这也揭示孔乙己悲剧 的原因。孔乙己虽然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有了知识,却因为时代的 原因不能像范进一般考取功名,因为科举已经被废止。面对社会的改变, 在旧的教育中思想已经僵化了的孔乙己,又做不出什么改变,他只能顽 固地坚守着自己所剩不多的自尊,所以孔乙己的命运结局便注定了是一 场必然的人生悲

5、剧。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 活道路和当时的旧文化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 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同时鲁迅通过孔乙己也向我们讲述了一种 文化现象即文化的殉葬。孔乙己由于守着旧文化制度下的那些思想不肯 改变,所以在新的文化制度下难以为继又格格不入。当物质生活的贫寒 与精神上彷徨交织在一起时,苦闷、惆怅便随之产生。如现实中的王国 维先生一般,支撑自己生存的文化不在了,生存的意义也就自然的消失 了。所以,这是个人的悲哀,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二、虚无下的狂人尼采提出“虚无主义”的观点。他认为虚无是价值和理想崩溃的必 然结果。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

6、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 最本质价值。它表现在惶惶不安的紧张,也可表现为无所用心的麻木。 与此对应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价值的贬值,已经将国人推向了从 未经历过的虚无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 一系列冲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圭寸建价值 体系已经无法维持整个社会的运行。并且随着这种危机的加深,旧的价 值体系也不断受到了国人的怀疑与批判,最终引发了一场批判旧文化的 运动。狂人虽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是他却被动地承受着社会加诸给他 的苦难。所以狂人的悲哀就在于他没有挑战,只有觉醒。这也是为什么 狂人发狂病态的根本原因。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狂人”

7、是悲剧的形象。 他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般,行为乖张狷狂。用其特立独行的表现, 来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但又不得不接受社会的现实。于是我们看 到他猛烈地批判旧的价值体系,但却无法看到这个社会的出路。最后便 不得不向这个社会妥协,成为这个社会“吃人”中的一分子,“我未必 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然已早愈, 赴某地候补矣”。这就是狂人的悲哀,当他想向别人倾诉他所看到的这 个世界运行秩序的不合理时,他绝望地发现,除了他自己还醒着,身边 的人都是在麻木地生活。于是苦闷和压抑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癫狂,自然 而然地别人把他的话当成了“荒唐之言”,而他自己最后也不得不选择 了“清

8、醒”。三、麻木的阿Q与忧惧的祥林嫂中国的农民长期受到了封建专制的奴役和毒害,人格上懦弱,鲁迅 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正是这类人物的典型 代表。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描绘成一个没有任何资产生活 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由于 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庄上的人瞧不起受尽压迫和屈辱,孔乙己说 自己姓赵给赵家打长工的,赵太爷骂他“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 的本家?你姓赵么? ”因此挨了一嘴巴。同是农民出身的“未庄的闲人 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从而使阿Q有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不能正视 自己的生活现状,反而病态地自我安慰,以此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以 求

9、精神上的胜利,最终免不了以悲剧收场。“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 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 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 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 啦! ”他的自尊源起于他内心的自卑,由于他早已经习惯了地位低下, 浑浑噩噩的生活,对一切施加在他身上的东西已经不抱任何的反抗,所 以当他自卑的时候,他也只好用病态的“精神胜利”来安慰自己那颗受伤 的心了。祝福中,与阿Q不同的是,祥林嫂长期自卑心理的影响不能排 解,最后在苦闷中孤独的死去。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10、祥林嫂认为改 嫁即被视为不洁之身。并因此产生了病态的自卑心理疾病。由于祥林嫂 受到这种病态心理的影响,在回到鲁镇时,她希望能够得到镇上人的理 解。嘴里念叨着“我真傻,真的,”可是这反而引起了镇上人们的讽刺: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 力气多么大呀。”“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 试试着。”于是祥林嫂越来越自卑。当她听柳妈说在寺庙里捐门槛可以 解除他的罪时祥林嫂的内心便又生起了希望。祝福那天,鲁四老爷不让 他碰触祭品,她的内心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压力而崩溃了。所以,在祝福中,作为过年

11、祭祀的桌子上摆着的并不是那一堆 贡品,而是祥林嫂这一个活生生的人。她被封建社会和她自己病态的心 理活活折磨死,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不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他们都 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到了无情的剥削,但又无法得 到统治阶级和同阶级的同情,这是何其不幸,同时这种默默地承受着剥 削而不知反抗的行为,早已经从封建社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了全 民族的沉淀物。在生存面前他们选择了妥协,这样的民族不由不使鲁迅 感到愤怒。综上,不论是狂人、孔乙己还是阿Q和祥林嫂,作为病态人物形 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鲁迅通过这些病态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中 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并以人物病态的行为方式,来突破人的某些文化心 理,从而产生强烈的冲击性。来唤醒国人对这种现象的反思。所以鲁迅 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 人看”。只有撕破了,让人去痛了,人们才会去记住他。这就是病态人 物的美,也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