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开大学2021年9月《广播电视概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2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89KB
约13页
文档ID:422989729
南开大学2021年9月《广播电视概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2_第1页
1/13

南开大学2021年9月《广播电视概论》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 请论述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请论述英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各国相比,英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既早又快,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独家垄断时期    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同年11月1日开始营业,14日在伦敦开始日常广播后来,根据议会决定,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该特许状几经延长,一直持续到60年代1934年,英国成立电视委员会,负责规划全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936年,BBC在亚历山大宫建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成为英国电视事业的开始    (2)“双头垄断”时期    早在50年代初,英国广播电视被BBC垄断的现象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不满1952年发起的“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呼吁建立商业广播电视机构他们认为处于垄断地位的BBC限制了言论自由,减缓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而竞争能提高节目质量、增加机构活力大众认为只有BBC太单一了,也影响了电视的发展,故持赞成态度。

1954年议会通过允许建立商业电视广播机构的《电视法案》,1955年独立广播公司建立,1973年第一家私营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BBC的垄断局面被打破这种格局被称为BBC和IBA的“双头垄断”    (3)竞争时代    进入70年代以后,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发展起来,BBC和IBA在内容和规模上的竞争表现得更为激烈1990年,英国颁布新广播法这是一部不涉及BBC的商业广播法,与IBA密切相关,它对商业广播电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广播法旨在开放广播电视市场,营造更为自由的竞争环境,以促进广播电视的繁荣,同时确保节目质量根据这一法案,独立广播局和电缆电视局被独立电视委员会和无线广播局取代    (4)未来走向    英国广播电视事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业性和公营性的区分,前者以广告为主要经费来源,后者以执照费为主要经费来源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地面电视之间的资金流动、节目互换加强,有可能导致地区性垄断的形成多元的广播电视生态格局,将使观众能够自由选择极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 2.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1)《救亡日报》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①《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于1937年11月21日在上海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告停刊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迁至广州后复刊,至10月21日因日本占领广州而再度停刊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再度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②《救亡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    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    (2)《抗战》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①《抗战》创刊于1937年8月19日,三日刊,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1938年与《全民》周刊合并,改名《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前夕再次内迁,自10月起在重庆出版,出至1941年2月22日第157期后被查封。

   ②《抗战》的宣传报道特点    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能迅速反应国内形势的发展并做出评述,又注意反映人民大众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及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3. 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关系如何?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关系如何?本题答案:新闻传播的目的性是指所传新闻有所为针对性是指新闻传播有所指指导性是指所传新闻有计划地把公众引向预期的目标他们的关系是:新闻传播从目的性、针对性到指导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提升的过程传播的目的性决定了传播的针对性,而最终达到追求传播的指导性的目标4. 简述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地下报刊的情况及其经验教训简述十年内战时期中共地下报刊的情况及其经验教训1)地下报刊情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迅即着手重建自己的地下报刊系统,继续传播革命声音1927年10月,在上海创办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出版到1932年停刊还在上海出版中央政治机关报《红旗》,后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日报》大革命时期共青团中央办的《中国青年》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办的《中国工人》,也先后秘密复刊此外,一些地方党团组织也出版了地下报刊。

   (2)经验:①为了取得新闻来源,反映群众斗争,依靠地下党组织、赤色工会和一些进步团体在工厂、学校中发展自己的通讯员②利用公开的报纸、通讯社的材料,批判地加以取舍,标以立场鲜明的标题,为无产阶级服务③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查禁,采取种种伪装的、隐晦曲折的宣传形式    (3)教训:在“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的影响下,地下报刊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背离了秘密工作应该遵循的规则,往往采用幼稚鲁莽的盲动冒险做法中共地下报刊的教训值得批判地吸取最根本的问题是党报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群众的需要与现实条件的可能出发,切忌对别人经验盲目照抄在宣传策略上,要采用统一战线的方针,反对孤家寡人的关门主义在宣传方式上,应该把秘密的和公开的、合法的结合起来,不要不适当地扩大秘密宣传的范围,忽视合法宣传阵地的重要性 5. 简述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简述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正确答案:从宏观上考察新闻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效果是由下列八个方面构成的:\r\n (1)信息共享\r\n 共享性信息有助于受众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熟悉和适应世界创造更好的新的生存环境根据这一效果反观对新闻传播就提出了信息的真实性、广泛性、客观性等要求。

\r\n (2)情趣养成\r\n 受众接受的一部分信息内容是关于文艺、体育、厨艺、服饰等物质生产以外的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推动受众情趣的养成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就是据此而设定的\r\n (3)知识承传\r\n 新闻传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丰富知识得以代代相传的主要中介它既有效地保存了文化又极大地普及了文化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r\n (4)情绪宣泄\r\n 新闻传播的某些信息内容可以引起受众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激动、恐惧、同情等或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渗入了自己的情感以期引起受众的共鸣\r\n (5)审美感受\r\n 新闻传播的信息及其承载物媒介如果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则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传播后得到审美感受或是愉悦、幸福或是痛苦、失望\r\n (6)价值认同\r\n 新闻传播所报道的人物、事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为受众认同这时候受众内心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得到所接触信息的印证受众会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信息内容所传达\r\n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为受众所首肯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就有了推广的意义\r\n (7)态度改变\r\n 新闻传播所传送的劝服性信息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强受众的原有态度;受众在一系列同其原持观点相反的信息洪流的冲击下也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立场。

\r\n (8)行为转化\r\n 在一定的传播环境和一些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众在一系列劝服性信息的影响下最终放弃原有的行为或行为定势按着传播者引导或指出的方向采取新的行为或行为定势从宏观上考察新闻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新闻传播效果是由下列八个方面构成的:(1)信息共享共享性信息有助于受众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熟悉和适应世界,创造更好的新的生存环境根据这一效果反观,对新闻传播就提出了信息的真实性、广泛性、客观性等要求2)情趣养成受众接受的一部分信息内容,是关于文艺、体育、厨艺、服饰等物质生产以外的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推动受众情趣的养成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就是据此而设定的3)知识承传新闻传播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丰富知识得以代代相传的主要中介它既有效地保存了文化,又极大地普及了文化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4)情绪宣泄新闻传播的某些信息内容可以引起受众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激动、恐惧、同情等,或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渗入了自己的情感,以期引起受众的共鸣5)审美感受新闻传播的信息及其承载物媒介如果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则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传播后得到审美感受,或是愉悦、幸福,或是痛苦、失望6)价值认同新闻传播所报道的人物、事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为受众认同。

这时候,受众内心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得到所接触信息的印证,受众会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信息内容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为受众所首肯,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就有了推广的意义7)态度改变新闻传播所传送的劝服性信息,主要的作用在于增强受众的原有态度;受众在一系列同其原持观点相反的信息洪流的冲击下,也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或立场8)行为转化在一定的传播环境和一些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众在一系列劝服性信息的影响下,最终放弃原有的行为或行为定势,按着传播者引导或指出的方向采取新的行为或行为定势6. 试述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的英勇斗争试述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与国民党当局的英勇斗争国民党当局迫害《新华日报》的一个恶毒原则和两面策略是,让你办报,但限制你讲话;让你印报,但限制你发行他们采取检查原稿、限制采访、破坏发行等手段进行迫害《新华日报》相应地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革命的两手对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胜利的斗争    (1)针对新闻检查: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实行最严酷的原稿审查,任意删削、涂改和扣压送审的原稿①《新华日报》往往采取“暴检”的方式,把国民党当局禁止言论自由的丑恶面目暴露在读者面前。

②采取“算账”的方式,过一些时候就写一些言论和消息,或散发传单,系统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当局压制言论自由的倒行逆施③对某些特别重要的稿件,明知送审是一定要被检扣的,就采取“违检”的非法手段,不送检就刊登出来④在编写稿件时采取一些巧妙有效的策略常用的一手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还采取借此喻彼、旁敲侧击的宣传策略,发表一些有寓意的文章,或借古讽今,或借外喻内,或指桑骂槐,让明眼的读者一看就心领神会    (2)针对限制发行:国民党当局对《新华日报》的采访活动施加特殊的限制,不让该报记者到重庆以外的地方采访,而在重庆又指令许多单位不接待该报记者投稿者也受到严重迫害中央通讯社垄断了国统区的电讯发布权,控制了许多新闻来源《新华日报》被迫作出反应:①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从内部电台抄收一些重要文件,并弄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些报道材料②依靠地下党组织在读者中物色可靠的通讯员和作家积极分子为该报写稿③搜集和利用国统区的地方报纸,将其中的一些材料进行改写④与外国有关方面联系,以开辟国际新闻的来源⑤搞好新闻界的统战工作,以获得一些新闻线索和材料,有时该报记者以别的报社的进步记者作掩护,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跟着他们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