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导自闭症儿童进行人际互动 自闭症学生通常在社会互动上有的缺陷,包括:(1)无法适当使用非语言的行为;(2)无法自发性寻求与人分享情绪;(3)难以了解及解读别人的感情、表情、动机;(4)无法选择适当的环境线索(判定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据以做出正确选择;(5)行为表现无弹性,坚守不变的生活常规与模式等由于社会互动障碍会持续影响至青春期,甚至成人之后的发展,因此,改善自闭症者的社会互动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社会故事」是近年来新兴的训练方案,由父母或老师针对自闭儿的学习需求撰写简短故事,描述一个社会情境,以及在此情境中涉及的相关社会线索及应表现的适当反应(应对的方式与技巧),整篇故事由四种类型的句子组成: (1)叙述句(描述故事发生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及原因) (2)观点句(描述他人的感受与反应) (3)指导句(以观察者的立场告诉自闭症者接收到刺激后应有的反应) (4)控制句(以自闭症者的观点,藉由其它物类或事件来比喻一个相似的动作或反应) 社会故事的内容以叙述句和观点句为主(每个故事要有二到五个叙述句和观点句),指导句和控制句为次,内容要视自闭症学生的能力来撰写(附表为一社会故事实例)。
教学步骤,包括: (1)选择目标情境及技能(不适当行为所发生的情境) (2)观察(自闭儿既有的行为表现) (3)撰写社会故事 (4)发展支持性系统(包括:发展稳定而持续的复习计划、随时提醒应注意事项等) 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提出关于进行社会故事的建议: 一、内容应符合学生能力:应符合自闭症学生的识字程度和学习能力,并求简明扼要 二、不限文字,可大量运用可视化教材:除了文字叙述,也可配合图片、影片等,以符合自闭症学生用视觉学习的特性,让自闭症学生清楚知道要做的事务及应表现的行为 三、订定学习步骤:订定明确的学习步骤,减少学生面对情境过度焦虑及无所适从的现象 四、跨情境应用: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可使用,以达跨情境类化效果,同时也可教导他随身携带,以利于类化 五、可随时修正:内容可随时修正,以反映学生学习需求 从目前既有的实证研究可知,运用社会故事策略,能有效增进自闭症学生的社会互动和问题解决技巧,显示社会故事策略的可应用性,惟自闭症的成因和学生特质具有异质性及个别化,在从事实际教学时仍应考虑个别差异并做适当的调整 单元名称:我会打招呼 (1)向别人到招呼 A 在学校中,同学、老师、校长、工友都是经常会遇到的人(叙述句)。
B 我们通常会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叙述句) C 当我们对认识的人打招呼时,他会觉得很高兴,也会觉得您有礼貌(观点句) D 如果面对看到认识的人,我可以跟他打招呼(指导句) E 打招呼的方式有多种(叙述句) F 我可以对我看到的人说:“你好”或“嗨”(指导句) G 我可以对我看到的人微笑(指导句) H 我可以对我看到的人挥手(指导句) I 当我跟别人打招呼时,对方有时候也会向我微笑,或说:“你好”(观点句) J 当我跟别人打招呼时,对方有时候会因为心情不好或没有看到,所有没有跟我微笑、点头或说:“你好”(观点句) (2)别人向我打招呼 A 在学校里,有些人会和我打招呼(叙述句) B 有些人看到我会对我微笑(叙述句) C 有些人看到我会对我点头(叙述句) D 有些人看到我会对我说:“你好”、“嗨”,或叫我的名字“XXX”(叙述句) E 别人和我打招呼,通常是因为很高兴看到我(观点句) F 别人和我打招呼,通常是因为他们认识我(观点句) G 当我看到别人对我打招呼时,我可以对他微笑(指导句) H 当我看到别人对我打招呼时,我可以对他点头(指导句) I 当我看到别人对我打招呼时,我可以对他说“嗨”或“你好”(指导句)。
J 如果别人对我打招呼,而我没有对他微笑、点头或说“嗨”时,他会觉得心情不好(观点句)自闭症儿童RDI(人际交流学习)游戏(简单、好玩) 这个游戏的创意源于电玩游戏游戏双方拥有相同数量和图案的卡片,拍打方把卡片图案向上整齐的排列在桌子上后,根据对方出示的卡片,迅速用手拍打与之图案相同的卡片 游戏变化: 1)猜图案:按部就班地玩几次后,家长突然将出示地卡片背对孩子,要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猜是哪一张卡片如果猜错了就摇头,孩子继续猜,直到猜对,家长点头 2)看表情:根据孩子对家长表情的关注程度,逐渐在摇头前加入失望或沮丧的表情,然后摇头;在点头之前加入高兴的表情,然后再点头 3)停顿和延迟:在孩子关注家长出示卡片或孩子拍打后参照家长的表情时,加入停顿或延迟,尽量延长孩子注视的时间 4)角色互换:由孩子出示卡片,家长猜和拍打,孩子判断并通过表情和动作告诉家长 卡片游戏之2——翻翻乐: 选取成对的片8-10组,图案面朝下放在桌子上孩子和家长轮流翻卡片,一次可以任意翻两张如果翻开的两张卡片图案相同,则赢得卡片,并可以继续翻,直到翻开得两张卡片图案不一样,则轮到对方翻赢得卡片最多的为胜者。
游戏变化: 1)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开始时家长故意问一句谁先玩呀,孩子往往希望自己先玩家长也装做想先玩同时作出姿势要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石头剪刀布的过程也要设置很多的停顿或假动作,迫使孩子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参照家长的一举一动 2)孩子的兴致正高的时候,故意半天不动,等待孩子的眼神接触 卡片游戏之3——拖板车: 我们小时候用扑克牌常玩的游戏,现在改用卡片来玩游戏双方各拿一半卡片,双方轮流发牌,排成一列发卡片的一方如果看到前面有相同的图案,就赢得了这两张图片和这两张之间的所有图片最后卡片发完的乙方为失败者 游戏过程: 1)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发卡片 2)轮到家长发卡片时停顿或延迟,只要孩子一抬头看家长,家长就立刻动作 3)分享兴奋时刻:玩得比较熟练之后,A、孩子赢得卡片时:如果孩子只顾高兴的收卡片,家长可以按着孩子的手,直到孩子抬头看见家长兴奋的表情,就马上松开同时兴奋的大叫:哇,你好厉害呀;B、家长赢得卡片时:停顿,等孩子的反应,只要孩子一看家长,马上兴奋的大叫:;哇,我好高兴啊 [说明]:以上游戏都要求有两套图案相同的卡片 卡片游戏的变化(补充): 1、拍螃蟹中的认知训练: 逐渐增多卡片的数量,孩子几次拍打扔不正确时,加入提示,缩小猜的范围。
开始可使用简短的语言提示,如提示分类“属于蔬菜”“属于动物”;提示特点“红红的”,“长长的”;描述性提示:“长着一对翅膀,会飞的”等等 然后把语言提示过渡为动作提示,用动作比划可以吃的,圆的,会飞的等等 2、活动中断时的调协、修补: 确认孩子对某个游戏动机很强,在游戏高潮时突然中断、开开小差(比如扭头看电视,拿本书来看等),孩子一定会有使游戏持续下去的强烈愿望刚开始可以在他提出继续的要求后就马上予以满足等孩子的能力逐渐提高后,要注意缓慢的增加难度,不要轻易就回应他到最后要让孩子再三请求才同意,还要装作很勉强的样子 例:玩拖板车时,小小马上就要赢了该我出卡片时我扭过头去看电视 小小:妈妈,快玩拖板车! 我装没听见 小小提高声音:妈妈,快玩拖板车!! 我转过头:我不想玩拖板车了,我想看电视 然后又去看电视 小小急了,动手把我的头扳过来:妈妈不看电视,要玩拖板车! 我:我不喜欢玩拖板车 小小:我喜欢玩拖板车! 我:我喜欢看电视 小小:我不喜欢看电视我要玩拖板车! 我:电视好好看呀,拖板车不好玩 小小:电视不好看,拖板车好玩! 我:好好好,那就玩拖板车吧 玻璃弹珠游戏: 道具:一块平板(尺寸最好不小于300mm*500mm),两个塑料盒子,不同颜色的玻璃弹珠若干。
玩法:将平板的一段稍微垫高2-3cm作为滑道,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先出示弹珠的颜色,并准备用盒子接弹珠;一人在滑道顶端滚弹珠,弹珠的颜色必须和出示的颜色一样滚弹珠时故意不停地变换放的位置,让对方适时调整盒子的位置以接住弹珠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社会参照、动作调控和情绪分享能力, 游戏变化: 1、熟悉游戏规则后,加入“猜颜色”的环节,同时训练点头、摇头的动作技能: 接的一方先挑弹珠一个握在手心,让对方猜是什么颜色,并通过点头摇头来确认对方的判断是否正确对方则据此更换弹珠直到猜对后,才将玻璃弹珠滚下,另一方用盒子接住 2、加入表情的学习和模仿: 用表情来代替点头和摇头的动作 游戏说明: 1、刚开始时游戏规则一定要简单,等孩子熟悉玩法之后再慢慢加入新的变化 2、务必要加入情绪分享的行为,如接住弹珠后双方击掌庆贺,或摆个pose大叫一声“耶!” 3、切记停顿、延迟、不可预期性以及气氛的营造是所有rdi活动中,对训练最为有效的手段 小丑天平: 这是一套木质玩具,由一个支座、一个平衡架和红黄蓝绿四个小丑组成每个小丑是由大中小三个圆游戏规则: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用表情或动作指挥,另一个人参照对方的表情和意图,分别把小丑的各个组件组装起来。
游戏目的:在游戏中对同伴的动作和表情进行参照,理解同伴的意图,模仿情绪表达,获得游戏的乐趣并与他人分享 注意事项:本游戏不必过分注意组合规律的正确与否,只要能从中获得乐趣,任何组合都可以被允许,不应偏离原来的宗旨去纠正游戏的玩法 游戏说明: 1、在解决谁先玩(组装)的问题时抓住契机,加入其它的训练项目:如石头剪刀布、踩脚、抢凳子等 2、家长应对整个游戏的节奏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1)节奏不宜太快,尽量加入停顿和延迟,增加孩子眼神交流的机会 2)游戏的思路不应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家长应想办法让孩子适应别人的组合规律,而不是固执刻板的遵循自己的组合规律 3、制造兴奋点:家长故意装得很笨,把组件放错或把组件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停顿,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同时开心大笑,分享兴奋愉悦的情绪 打鼓游戏: 道具:直径20cm左右的儿童玩具小鼓一套 游戏说明:如孩子的打鼓的技巧或动作协调能力不足,先降低游戏的难度,将打鼓转变成拍手从三人游戏开始,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游戏内容,理解游戏规则 游戏方法:父母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打鼓,一人根据鼓声的声音大小、节奏快慢和打击次数,通过拍手进行模仿。
孩子则坐在旁边充当裁判的角色,眼神会不停地在父母之间快速转移,以判断模仿者是否正确 游戏目的:参照、确认、眼神快速转移、注意力、动作调控 游戏变化: 1、角色转换:等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兴趣时,交换角色,由孩子来进行拍手模仿,转变成二人游戏 2、次数的变化:刚开始的活动要简单,只涉及击打次数的变化可先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比如按1、2、3、4、5的顺序或5、4、3、2、1的顺序有节奏的进行,然后再打破规律随意变化击打次数,增加击打次数 3、加入声音大小的变化:由对比强烈的变化逐渐到微弱变化,由单一的大声或小声(如大大大,小小小,大大大大大大等)逐渐到大小声音混合进行(如大大大小,大小大小大,小小小小大等) 4、加入节奏快慢的变化:变化的技巧同上 5、复杂变化:将声音大小和节奏快慢的变化糅合到一起 6、动作调控:游戏熟练后将拍手模仿改变为打鼓模仿,训练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