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黑龙江伊春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单位黑龙江伊春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伊春市南岔区建兴街18号联系传 真—邮政编码153000建设地点伊春市南岔区建兴街18号建设性质技改□改扩建√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5810-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业占地面积(平方米)48000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35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4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本项目建在南岔区建兴街,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现址的空地内,南侧为隔道为粮食家属区、东侧为金马油脂公司、西侧、北侧均为山地黑龙江伊春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始建于1955年,注册资金266万元,年经营规模35万吨粮库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仓容19万吨(其中具备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的仓容16.7万吨),砼地坪5万余平方米,最大储存能力30余万吨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有铁路专用线3条,计3,387米,跨线铁路罩棚4个是一个集收购、储存加工、集散、经营、保障市场于一体的综合性收购企业南岔粮库是伊春辖区唯一的国家粮食储备库,担负着国家、省、市三级储备粮收购入库及轮换入库、保管储藏、轮换出库等任务,承担着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特殊使命,是大型的国家粮食储备仓库,也担负着保障伊春市辖区商品粮油加工和成品粮油供给市场等任务,同时更担负着辖区农民余粮、特别是非辖区的邻近周边产区农民余粮收购、短期储存、中转、发放、调运等综合性粮食任务,承担着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等项工作任务。
本项目在黑龙江伊春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现有设施基础上,扩建具体内容为:1)砖圆仓:15米直径,每对3,200吨,7对,总容量22,400吨;2)罩棚:30m跨、186m长,轴线面积5,580 m2 ,1栋;3)地坪20,000m2;4)道路3,000 m2本次扩建完成后可增加仓容3万吨,使总仓容达22万吨,同时配备必要的散粮收发设施项目建成后,年粮食经营量和物流量可达70万吨项目建设以实现粮食流通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为宗旨,建设以粮食收购、运输、装卸、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企业项目建设内容1、主体工程:库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本项目总规划面积6万平方米,项目占地4.8万平方米, 在库区东侧建设15m直径砖圆仓7对;库区北侧建设30m跨、186m长罩棚1栋;配备散粮输送设备,方便发放作业提高装车速度场区工程:库区物流、人流的主出入口设在库区靠近公路处库内各主要建筑物周边均设环形通道,库内主道路宽12-15m,次要道路宽7m,仓四周均有混凝土地坪,并与库区内主要道路相连接库区道路设计纵横相连,形成完整的道路网,可满足各类粮机装卸作业、消防、汽车和物流的需要2、公用工程(1)供电本项目电源由国电供给。
2)供热项目不另设取暖锅炉,取暖依托于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原有设施(3)给排水工程给水工程:用水水源为南岔区自来水公司,主要为生活用水本项目采用生活、消防分别给水制本项目建设不增加工作人员,因此,项目不增加用水量与排水量.排水工程:项目采用雨污分流制和污污分流制,对其产生的生活污水分别进行处理因项目所在地分布有城市排水管网,故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后进入南岔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后排放化粪池沉淀物由环卫部门定期清除,做堆肥处理3、粮食储存品种、工作天数、工作制度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存的原粮主要是大豆、玉米、稻谷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劳动定员134人,全年生产365天实行单班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时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无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9′~l29°46′,北纬46°36′~47°24′属伊春市管辖,北与金山屯林业局、西林区搭界;西靠带岭、朗乡林业局;南依依兰、汤原两县,东与鹤北林业局接壤全局施业区总面积286426公顷。
区(局)址距伊春市中心城区105公里2、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南岔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南麓,由以低山为主的山脉,纵横起伏的山丘台地构成,局部为丘陵地带海拔高程在300~500米之间最高海拔987米,最低海拔110米坡度一般在10°~20°之间,局部地区最大坡度达40°~60°,阳坡陡短,阴坡缓长,岗脊一般较为宽平3、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区域地貌单元成因为第四纪洪积物地表0~0.8米为耕土和杂填土覆盖,0.8~4.0米为粉质粘土,4.0~12.0米为中砂和粗砂,12.0米以下为砂砾层,基岩较深持力层承载力在180Kpa左右土壤为季节性冻土,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4、气候条件南岔区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气候特点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常为势力较强的蒙古高压所控制,严寒而干燥;夏季由于太阳照射角度的增大,升温较快,降雨集中,光照时间长,雨热同季,加上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春季多风,降水较少;秋季降温急剧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气温差异大,冬夏两季分明,春秋则不明显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和南风,全年平均气温为0.5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为零下33~42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6摄氏度。
最高气温达30~3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年最大温差84摄氏度月平均气温零下23.9摄氏度(1月份)最低气温零下33~44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20摄氏度,最高气温36摄氏度(1981年7月22日),春秋两季温差较大,天气忽冷忽热,在强寒潮侵袭24小时能降温10摄氏度以上,极端降温26.6摄氏度,全年积温在1800~2000摄氏度之间初霜期在9月份上旬开始,晚霜期在5月中旬结束,无霜期在110~120天之间,早霜规律,一般秋霜只是头一、二场偏早,以后气温回升10~12天结冻期在10月上旬开始,融化期在4月上旬,结冻期为6个月冬季平均雪深度30~50厘米,高山区最大降雪深度可达100厘米以上,降雪量年平均60~70厘米,全年降雪天数50~60天,积雪日数180~200天年平均降雨量500~7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9.63%;7月份降水量可达166.2毫米,12~2月份的冬季降水量只占年降水量的2.55%;1月份降水量少,月降水量只有4.4毫米,全年降水天数为135~138天,全年总水量650.8毫米年日照数平均2360小时,日照率为52%5、河流水系南岔区境内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有汤旺河及其支流西南岔河等共计16条河流6、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植被区域属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植物区系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
植被特点是森林植物占绝对优势,原始林相主要是以红松为优势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植物科属较多,种植面积较大,蓄积量丰富本区的野生植物共有139科737种,21个变种6个变形南岔区在野生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右左界—东北亚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南岔区位于伊春市东南部,为伊春市辖1市(县级)1县、15个区之一,南岔区现行区、林业局政企合一体制,区址设在南岔镇,行政区划面积3080.21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286426公顷,森林资源总蓄积1200万立方米南岔区下辖两镇一乡,2007年底全区(局)人口14.2万,其中区址17个社区户籍人口8.2万人区(局)址距伊春市中心城区105公里南岔区自1951年开发建设以来,经过近六十年的开发建设,初步建成集营林、林产工业、木材生产、多种经营、建筑安装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工业基地近年来,南岔区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兴区”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特色种养加工业、绿色能源、木材精深加工、冶金化工及矿产开发五大接续替代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1931万元,第一产业完成16879万元,第二产业完成54543万元,第三产业完成60509万元财政收入2196万元南岔镇是南岔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便利水、电、暖、文化、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衣、食、住、行、娱都十分方便和丰富,为广大职工及家属的就业、子女上学以及人们的医疗卫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在伊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南岔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开放兴区、产业强区”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新篇章南岔区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南岔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第三次创业主旋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科学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开放兴区、产业强区、文化塑区”战略,着力抓好产业发展、引资融资、森林经营、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等方面工作,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加快转型跨越步伐而努力奋斗5.交通运输条件该区交通十分方便,国铁哈佳线穿越本区,公路向南可达绥化、哈尔滨。
同时还有林企公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环境空气:南岔区空气质量可达到GB3095-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汤旺河南岔段属于“Ⅳ”类水体,水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NH3-N、SS、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地下水环境:城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声环境:主要污染为生活、交通及其他噪声(工业、施工等),人们娱乐活动和户外活动的增加是生活噪声增大的原因,机动车辆的增加使交通噪声平均值较大,但仍在国家标准之内主要环境问题为汤旺河干流南岔段水污染物超“Ⅳ”级标准生态环境:区域地貌植被丰茂,原始林相是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是红松、落叶松、云杉等多种针叶树,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榆树、桦树、柞树,有五味子、金莲花、杜鹃花、百合花等多种花草植物常见的动物有灰狗、松鼠、松花蛇等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项目给建在南岔国家粮食储备库现址的空地内,项目南侧为隔道为粮食家属区、东侧为金马油脂公司、西侧、北侧均为山地项目主要污染因子为噪声,由于在评价范围内无名胜古迹、重要公共设施,因此环境保护目标为附近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及声环境。
主要保护级别为:声环境质量必须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空气质量必须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必须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级标准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1)、水环境质量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Ⅳ级标准2)、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气:施工期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