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 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道次第第 17 课心得道次第第 17 课心得 1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 做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 导行事)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 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1)内外财供,《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对自己的身体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供养上师 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2)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 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 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3)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 要的《本生经》说,报答师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 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四、依止的胜利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殊胜论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即使未能成办,因为依法修行,也不至堕落恶道,而能获得继续 修行的圆满有暇之身;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依法修行,可迅速断除一切贪嗔烦 恼,断除种种不善恶业;6、不背菩萨行:众生刚强难调,或好坏不辨,或以怨报德。
因此,发菩提心而不退转,需有极大勇气和耐心这就必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反复熏陶,不断训练,否则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7、常具正念:我们有种种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依无明、烦恼而生起这些妄念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识引导下,由闻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彻底对 治妄念,常具正念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依善知识引导,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能积集功德法财因为我们对修行所经历的境界还不熟悉,无法判断每一步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时 刻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依止善知识修行,能同时成办 现前和究竟的双重利益以上是依止善知识能够得到的九种利益弘莲):“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作为弟子,依止了具德的上师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认 真、老实、听话昨天,师父为长江商学院的学生开示,讲到皈依的含义有二种,一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二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当我们的自性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以佛、法、僧为依止,皈依自性不要误以为是皈依自己,如果我们现在皈依自己,就是在皈依无明,皈依贪、嗔、痴引发下的一大堆混乱、迷惑的情绪,最后走向的不是解脱,是走向可怕的结果可见跟着感觉走就是皈依了自己的无明,我们的自性没开发出来的时候,是被无明紧紧系缚的。
记得有一次成峰师为七日禅的学员开示,他问大家有没有想过学佛要如何学,知道要学佛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要怎么做?方向在哪里?有一位学员说往前走就是了,总会遇到识路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跟者感觉走”,当时我是旁听者清,触动很大, 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们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弟子侍师如法的程度如何,侍师如法的程度有多大,弟子的成就就有多大如法侍师,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善知识的要求去学法,当我们以上师的品质为榜样来完善自己,当我们的心与善知识相应,就是与法相应,反过来说,当我们与法相应,就是我们的心与师父离得最近,所以心和行以心为重我们从听善知识的话来行动,到心与善知识相应需要修习,需要思惟善知识的功德思惟得越是深入,我们增上 的可能性也越大,自己的受益也就越大道次第第 17 课心得 2学佛都有很多外在困难,同时内在慧根不足,即所谓末法时代之相佛乃圆满福慧,因此学佛必须集资净障若不积累福德 资粮、忏除业障,就不能成就佛道七支供基于普贤菩萨十大愿望,是最有效的积忏方法,是成佛的第一生产力礼敬支与供养支就是以普贤菩萨的愿力为己愿力,以身语意业行无量无限的礼敬、以最胜供物行无量无限的供 养从而最有效地集资净障、无限广大自己心量。
我认识到了集资净障的重要意义及礼敬支、供养支相应的殊 胜价值在学习运用中有两点体会首先是建立信心,导师的几点开示对自己印象深刻,“普贤行愿品”是经中之王《华严经》的最后一品,这表明要将全部的佛法智慧导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践行,《华严经》至顿至圆、“普贤行愿品”亦至顿至圆,如此彼彼相应,可见七支供是无上法门礼敬支与供养支都是立足于佛菩萨心而修行,也就是立足于广大无边的智慧与慈悲修行礼敬、供养,当下令自己的愿转换成佛菩萨的愿,令自己的心转换成佛菩萨的心,这是如密宗与禅宗一般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是果乘,直接在佛果上起修为此至诚感恩导师的殊胜教授, 自己修学此法的信心大为增长另一点是对于“无限”的观修感受,导师开示七支供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品质的临摹方法”,我认识到以广大的普贤愿力修行,乃在于立足于空性修行,唯有体认空性与万法无二无别,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才能观照到一一尘中有微尘数的佛在实际的座上观修中,自己努力熄灭妄想,从贪嗔痴烦恼中出来,以一幅无垠的宇宙图像开始,礼敬诸佛、供养诸佛,进而安住于普贤菩萨般的所缘善境心灵因此感到当下的净化与宁静我也试着将这种心境带入日常生活,自己一直试着带着正念生活、带着正念工作,之前睁眼看世界时,见得山川草木、建筑道路、芸芸众生,却见种种不如意,能心生警觉:自己的心出问题了,现在体会以普贤菩萨的所缘境 为所缘,能令正念久住一些,而减少执著,心生欢喜。
在修学礼敬支与供养支过程中,也有疑问,就是在随文入观中,刻意多些,所缘境的开显广大不够,尤其是常常顾及身后境界,而有顾不得之感,进而破坏了所缘境,不得顺利修行期待 师兄们的殊胜分享,加持于我道次第第 17 课心得 3【思惟修习】一、“略示修法”是什么意思?1、“佛法的每个法真正要落实到生命中都要通过训练”,“佛法的修行包括座上修和座下修如果只有座上的,没有座下的,座上修也是难以修好的;如果只有座下的,没有座上的,我 们会感觉力量不足”对此有何感触?2、在“略示修法”这部分,宗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部份? 3、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各个指的是什么?二、“加行”依次有哪六项内容?三、加行一之“净地设像”,我们会了吗?1、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有必要吗?“凡夫往往心随境转,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乱对初学者来说,环境尤为重要在修行初期,我们特别需要为自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对此有何体会?2、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的作用大吗?通常,有重要客人将来访时,我们是否会将环境清理整洁?现在,我们要修法,净化环境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神圣感,帮助我们体认佛菩萨的存在, 帮助我们的心与三宝相应等诸多方面,有何作用?3、清洁环境时,应如何用心?很多人,在清洁环境时,会很“麻利”地进行,想着“赶快整理干净,好开始修行”。
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修行是等环境打扫好之后才开始的吗?打扫工作与修行能贯通起来吗?对于佛世周利槃陀伽由扫地而成罗汉的事例,有何感触?“打扫不仅是扫除外在的尘垢,更主要的是要扫除我们内心的尘垢”,对此有何感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 打扫环境时,心里想些什么?是如何用心的?4、陈设佛像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意义和殊妙功用有哪些?有何 体会?四、加行二之“陈设供养”,我们会了吗?1、为什么要供养?“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如果时时保有供养之心,就能迅速积累资粮,常与三宝相应”供佛决不仅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内涵”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态会左右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心态”对此有何认识? 2、供养的供品有哪些?3、供品有什么要求?供品的****如何才算无谄?供品的质量如何才算好?陈供的心如何才算无谄?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陈供 时,心态是怎样的,能具体描述吗?五、许多人都存在的问题,我们避免了吗?1、许多人认为打扫环境,供养佛像,这是“外在形式”同时,认为自已具有“不执外相”的能力,于是,对此类加行不重视,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将环境整理得清净庄严,这是说明我们有“不执外相”的功夫,还是说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开始行动,认真照着教导一项一项进行了吗?有感受到这样做的 利益了吗?5、许多人感觉,日常挻忙的,能有一点时间静心学习已很难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打扫。
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对待 的?六、加行三之“入座皈依”,我们会了吗?1、入座,身应该怎样?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何?坐多长时间是 关键吗?关键点是什么?2、入座,心应该怎样?(1)、修法首先要生起皈依心对此有何认识?“皈依是佛法 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对此有何认识?(2)、我们应因何而生皈依心?对死亡无常、三恶道苦有何认识?对众生的痛苦有何认识?发心不同,所得成就也不同在发起皈依心的同时,我们真的愿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吗?自已是 如何调动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3)、我们应以何为皈依境?如何才能将皈依境清晰地观想起来?如何感受三宝的功德?如何将自已融入三宝的功德中? 【学习检验】一、法不是听了就能产生作用的,要从理论落实到心行上,转化为感觉,才能变为力量对这一点清楚了吗?决定要作相应 的努力了吗?二、是否明白了“略示修法”是帮助我们将每一个法落实到 心行上的很具体的方法?三、对于能遇到“略示修法”这个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