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培训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了” (____)[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文中“芒芒然归”中“归”的意思是( )A.归还 B.逃跑 C.回家 D.归类[2]宋人疲倦的原因是什么?( )A.没睡好觉 B.拔苗累的 C.生病 D.锄草累的[3]通过这个故事,你能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A.禾苗要长得快,就得往上拔一下B.要“尊重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欲速则反为害”C.拔禾苗一次不能太多,否则太累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篇文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面的字:弗:_____ 立:_________[3]“其人弗能应也”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是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这位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故事,完成练习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匡衡苦学[汉]刘歆匡衡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⑥,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⑦以书,遂⑧成大学⑨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及.达到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邑人:同县的人④大姓:大户人家⑤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⑥佣:做工⑦资给:资助,供给⑧遂:于是,就⑨大学:大学问家[1]下列词语中的“逮”与“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意思相同的是( )A.私逮刑讯 B.狗逮老鼠 C.逮捕犯人 D.力有不逮[2]“主人怪问衡”主人“怪”的原因是(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C.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匡衡)勒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3]结合上下文和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在匡衡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理解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字词意思短:______ 更读音(_____):_______ 不肖读音(_____):_______使狗国者,从狗门入齐无人耶,使子为使?_________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_____)的意思是_______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_________(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的人7. 阅读短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①而揠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③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④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⑤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⑥,而又害之注释)①长:生长②揠:向上拔③其人:他家里的人④往:去,到⑤耘苗:给苗锄草⑥益:好处[1]借助注释,理解短文,猜猜这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下列对文言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向上拔)B.非徒无益不是说没有好处)C.芒芒然归很迷茫地回家)[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A.庄稼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懒汉B.要想做好事情,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C.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8. 阅读理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加点词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①壳入口或②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③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连同 ②有的人④因为、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 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10.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
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11. 课外阅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毕,令间谍问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魏王雅望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