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宏观经济学题库之失业理论:4论述题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2MB
约7页
文档ID:409691871
宏观经济学题库之失业理论:4论述题_第1页
1/7

14.试述失业的类型及失业对社会的影响,并联系中国实际阐述相应的反失业政策金融联考2004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答:(1)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劳动大军中的一部分没有工作而在寻找工作的现象失业可以划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性就业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来说,失业可以分为: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②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季节性失业也被看作一种“正常”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④需求不足型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失业,一种是增长不足型失业周期性失业是需求的短期下降造成的,而增长不足型则属于需求跟不上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⑤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⑥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用所造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2)就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对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会达到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失业的个人来说,失业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心理上的痛苦另外,失业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本身可以造成除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以外的社会代价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失业的代价:①失业造成的产量损失失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严重损失因为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延续到下一期使用,所以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是永久性的浪费②失业的社会成本失业所带来的另一重大成本是失业者及其家庭所面临的个人损失或心理上的打击③失业对分配的影响。

失业成本的承担不平衡,失业具有重大的分配后果根据失业持续时间将失业可以分为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不同类型的失业造成的成本很不相同3)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情况复杂但综合起来看,我国现存失业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年新增待就业人口的居高不下、劳动力供给过多情况下的自然性失业;②“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冗员”和“缺员”并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③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对于当前的失业状况,可借鉴西方的失业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如下具体措施解决当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一,改变劳动力供给状况减少失业失业的存在首先表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另外就是劳动力的结构与需求不相称其治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控制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延长每个劳动者接受教育年限、控制人口的增长;为失业者或易受失业威胁的劳动者提供帮助,比如可通过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提供信息,通过政策和舆论手段,使全社会关心失业职工;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适应 第二,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扩大就业岗位寻找多元化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既是治理失业的战略选择,也是使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①通过直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搞建设项目;另一方面通过银行贷款投资建设项目但后者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应严格控制其规模和比例②通过民间投资,刺激经济的增长民间投资是指资金所有者用自有资金上项目买股票债券等国家应鼓励提倡民间投资,尤其是鼓励支持失业人员自筹资金兴办实业,创办个体私营合伙企业,广开就业渠道③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增长为了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第三,建立适度的失业保障体制根据自然失业理论,就业水平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所决定的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充分的社会保障起到了社会“减震器”的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建立多层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是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规避风险、减少社会震荡、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证 所以,在解决失业问题时不仅需要采取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社会和文化各方面政策的配套目前我国推行的再就业工程是以政府劳动部门为主推动的,在治理城市失业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长期看,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劳动力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的战略性措施2.请对失业进行经济学解释答:西方学者使用微观经济学的供给一需求分析框架对不同类型的失业加以解释见图9.5图中,横轴为劳动力数量,纵轴为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率曲线DD为劳动需求曲线,曲线SS为劳动供给曲线图9.5(a)描述的是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市场均衡点在E点,工资水平为W*在竞争性的、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之下,厂商愿意雇用接受市场工资水平为W*的合格工人,雇用的数量为NE在W*的工资水平上,另有数量为(N*—NE)的工人,他们虽愿意工作,但却要求较高的工资,由于这部分工人不愿意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被认为是自愿失业的在现行工资率下,自愿失业者可能更偏好闲暇或其他活动,而他们可能属于摩擦性失业,也可能正在寻找另一份工作;他们也可能是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力,相对于较低收入的工作,他们更愿意享受福利和失业保险 (a) (b)图9.5 失业的解释图9.5(b)显示的是非出清的劳动市场分析,它用来说明没有伸缩性的工资怎样导致非自愿失业。

一次经济波动使劳动市场工资过高,劳动的价格是W**而不是均衡工资或市场出清的工资W*在过高的工资率下,寻找工作的合格工人的数量大于提供的工作职位数愿意在工资W**下工作的工人数量是N2,而企业愿意雇用的数量则为N1由于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于是出现劳动供给过剩,(N2—N1)表示的是这部分非自愿失业的失业者的数量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雇用劳动力时将会提出更严格的技能要求,雇用最有资格、最有经验的劳动者15.试述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就业对策答:自从产生失业现象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各个流派在研究失业原因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如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新古典学派的结构性失业理论与人力政策、货币学派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管理政策、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借鉴这些理论与对策建议无疑对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古典学派是指由萨伊奠基的、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

该学派的失业理论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在这种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由于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一旦出现劳动的供求不平衡,出现失业,货币工资就会自行调整下降,它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下降将促使就业和产量扩大,直到达到充分就业为止当然,充分就业并不排斥两种失业的存在,一是摩擦失业;二是自愿失业,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来的摩擦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劳动者流动包括老工人退休、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的新老交替过程;人们出于某种原因而放弃原来的工作或被解雇,以及转移到新地区寻找新工作的过程,这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自愿失业是有工作能力的人而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或不愿降低已得的工资而产生的失业由于他们所要求的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水平,不可能为厂商所雇用这些人只要愿意减少货币工资就能被雇用,整个经济将消灭自愿失业同时他们认为任何有工作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不会因摩擦的原因而出现较长时间的失业,所以摩擦性失业同自愿失业一样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两种失业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总之,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劳动市场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的摩擦性失业失业和萧条状态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工会和劳动者人为地阻止货币工资的下降因此他们认为解决失业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它们自由地降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给定不变条件下)以降低实际工资  (2)凯恩斯学派“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与需求管理政策 在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猛烈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经济,西方各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现实使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而实现均衡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失业现象凯恩斯在这种情况下对古典失业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以及以政府干预为基础的就业政策措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水平,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社会总需求。

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决不会经常必定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存在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完全有可能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因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并不能概括一切失业现象,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第三种失业,即非自愿失业它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纳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故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凯恩斯失业)这种失业在经济增长放慢时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时下降,即它的变动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关,也称为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进一步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正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总是小于“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不具有充分就业均衡的调节机制,还提出了新的工资理论他否定了工资率是有充分伸缩性的观点,认为货币工资具有下降刚性。

反对传统经济学家所主张的通过降低货币工资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主张在凯恩斯看来,在经济衰退时采用通货膨胀政策,运用提高物价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可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当然凯恩斯知道仅靠削减实际工资并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因为失业的主动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的作用只是被动的凯恩斯为此提出了需求管理政策,即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