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8MB
约37页
文档ID:409615043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_第1页
1/37

...wd...靳三针疗法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6、下肢无力、迈步困难:加用股三针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

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五、穴位讲解及针刺方法:㈠、头部主要穴组⑴、颞三针:①、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②、讲解:“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Ⅰ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颞Ⅱ针和颞Ⅲ针位处颞Ⅰ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

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日久不愈、耳鸣、耳聋和肢体感觉异常者 ③、针法: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在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取颞Ⅰ针,成人选1.5寸毫针,垂直向下沿皮平刺0.8~1.2寸深针刺颞Ⅰ针后,于颞Ⅰ针水平方向前1寸处针颞Ⅱ针,后1寸处针颞Ⅲ针,三支针均垂直向下因此处的血管神经非常丰富,病人特别敏感,针感非常强要注意观察皮下的血管,并尽量避开它可以加电针,也可以行捻转补泻手法出针后,要注意有无出血,要及时按压止血假设疼痛特别明显〔可能刺中了血管〕,应慢慢地进针,遇到刺痛时,可将针稍退后,调整一下方向,再继续进针,以病人有酸、麻、胀感为好⑵、四神针:①、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②、讲解:百会穴前后1.5寸分别是前顶穴和后顶穴,均位于督脉上,前顶穴为督脉脑气所发,后顶穴在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交冲。

关于左右两穴,是按“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通天穴与络却穴之间,针尖都向外,使它对脑部的投影区扩大,作用比“四神聪〞 更强常用它治疗一些智力低下、神志障碍、头痛、头晕、中风偏瘫和五官疾病 ③、针法:两耳尖直上取百会穴,与前后正中线交会于头顶并从前发际正中点向后5寸处即是百会穴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取穴前后两穴相当于督脉的前顶穴和后顶穴,左右两穴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和络却穴之间,略靠近络却穴处1.5寸的长短取决于患者手掌“一夫〞的宽度,以一夫宽度的一半来定1.5寸即可〔认真取穴,针刺效果才好〕四支针均向外沿皮平刺,这样刺激面就广四神针〞的针刺方向有四种:一是四针均向外平刺,刺激面广,弱智儿童、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证多用此法二是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刺激比较集中,即所谓“集神〞,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症三是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四是治疗鼻炎时,前顶穴向前平刺,后顶穴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方向平刺㈡、肢体主要穴组:⑴、手三针:①、定位:曲池、外关、合谷②、讲解:“手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上肢运动障碍,譬如瘫痪、感觉障碍、上肢一些肌肉、关节的疾病。

曲池和合谷是阳明经穴《黄帝内经》:“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靳老偏重选阳明经多一点,因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的活动应该与阳明经有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的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阳维维诸阳〞手三针〞专门用来治疗上肢活动障碍③、针法:针曲池穴时,一定要令患者屈肘,在肘横纹中点取穴,可刺1~1.2寸深;针外关穴时,一定要摆正腕关节的位置,即呈自然体位,否则很难从两骨之间刺入,可刺入1寸左右,以得气为度;合谷穴直刺,要注意避开血管⑵、足三针:①、定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②、讲解:“足三针〞的三个穴分别位于下肢的上、中、下三部,各分属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足三里穴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经的合穴,具有补益、强壮和疏通下肢阳经经气之作用,是治疗下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首选穴;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脾主肌肉,是治疗下肢阴经病变首选之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和输穴,位居肝经冲要之位,肝主筋、藏血,是疏导下肢阴经经气之要穴三穴合用,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的运动、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肉萎缩、小儿脑瘫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③、针法:首先取穴要准取足三里穴时要注意体位以及下肢的屈伸状况,屈膝时在犊鼻穴下用“一夫法〞定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就是了;伸膝时用同侧虎口卡住髌骨上缘,示指下旁开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才准确选用1.5寸针,直刺,入针后务必要求得气,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屈伸膝关节,以防引起疼痛或弯针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针前应先指压来探穴,沿胫骨内侧后缘直刺,可有麻胀或放电样针感为佳太冲穴要向涌泉穴方向透刺,使针感向足底放散为好㈢、其他穴组: ⑴、舌三针:①、定位: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推压,指下就是舌Ⅰ针〔也就是上廉泉穴〕,舌Ⅰ针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Ⅱ针、舌Ⅲ针②、讲解:上廉泉穴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之处该穴的深处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故应深刺靳老认为廉泉的两侧也应归属于其组成局部之一,故以上廉泉穴为主,加之左右两穴组成了“舌三针〞主要治疗儿童脑病所致的语言障碍,中风所致的舌謇语塞、流口水、吞咽困难③、针法:“舌三针〞应该向上直刺,直达舌下成人刺1~1.5寸语言不清多因舌头活动不灵,针刺可到达舌根的部位,这样才能够刺激舌肌、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舌三针〞一般用捻转或刮针的手法较多,很少用电针。

⑵、肩三针:①、定位:肩Ⅰ针在肩峰下的凹陷中,在肩Ⅰ针的前、前方向各旁开约2寸处,也就是肩关节前、后凹陷处,为肩Ⅱ针和肩Ⅲ针 ②、讲解:“肩三针〞取穴是不用举臂的,“肩三针〞对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病变是很方便的 ③、针法:用1.5寸毫针先用手指在肩峰下探到凹陷处,通常按压它,患者会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但不要刺入关节腔〕,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肩Ⅱ针和肩Ⅲ针同理〕针后可以留针,或行捻转手法,也可以加电,或神灯照射 ⑶、面瘫针:①、定位:翳风、地仓和颊车互透;阳白、四白、太阳②、讲解:“面瘫针〞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肌瘫痪〔属周围性神经病变〕,而在中枢性面瘫中也可选用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翳风穴,故将之作为第一针,因面瘫患者典型的病症是口角歪斜,所以将地仓与颊车作为第2针、第3针③、针法:针刺翳风穴前,应选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选1.5寸毫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要过重,过重反而会加重对面神经的损伤针地仓和颊车穴要注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检测地仓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否与嘴线成一线,两穴均用平刺。

假设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四白和太阳穴,阳白、四白穴均向下斜刺,太阳穴直刺;假设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迎香、口禾髎穴,迎香穴沿鼻唇沟斜刺,口禾髎穴向患侧平刺均以得气为度⑷、脑三针:①、定位:脑户、左右脑空②、讲解:“脑三针〞位于脑后小脑的范围,针灸传统腧穴名中在头部带“脑〞字的穴位就只有3个,第1个就是脑户穴,两旁的脑空穴就是第2、第3穴,所以称作“脑三针〞靳老长期研究脑病,发现脑病患者大多有运动失调〔共济失调〕,用它来治疗小脑部疾病引起的运动、平衡失调,甚至有些脑瘫、弱智或眼底病患者都可以使用③、针法:脑户穴处在督脉上,后发际上2.5寸,可以从后发际向上以一夫法量三寸和,再减去半寸,即可找到临床上以体表标志法来找,在脑后正中摸到枕外隆凸,其处有一凹陷处,就是脑户穴在脑户穴左右旁开2.5寸,也是用一夫法减去半寸处,就可摸到脑空穴仔细摸起来,脑空穴处也有凹陷感觉三针均向下沿皮平刺,可刺0.8~1.2寸深,以酸、麻、胀感为好⑸、脂三针:①、定位: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②、讲解:“脂三针〞是由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的,专门用来降血脂现代医学中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从临床表现和机理来看,多属中医痰瘀阻滞,故首选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三阴经之交会三阴交,以到达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目的;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心、胸、胃,具有宽胸理气和胃之作用。

临床上以这3个穴作为主穴组方治疗心脑疾病患者,血脂都会下降,病症也改善得很快③、针法:在针刺方面,以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展补泻以“导气同精〞针法,一般都不用加电⑹、坐骨针:①、定位:坐骨点、委中、昆仑②、讲解:“坐骨点〞是靳老根据解剖得来的,通过尸体解剖发现患者处于俯卧时,在“坐骨点〞作为刺激点,穴下刚好就是坐骨神经,而环跳穴必须取侧卧位并且要伸下腿,屈上腿才能取到,而且又不利于针刺坐骨点〞在臀沟尽头水平,离后正中线旁开约3寸处,它不同于环跳穴说到底,治疗坐骨神经痛,必须刺中坐骨神经患者选俯卧位,在平臀后纹处以一夫法来定位③、针法:以夹持进针法,用一块酒精棉球夹住针尖,垂直进针约2寸深,很容易刺中坐骨神经,一刺中坐骨神经,患者的针感就会一直传到足跟部,疗效就会很好昆仑穴用1寸针,直刺,以得气为佳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考虑疼痛是由上向下传的,而且要同时针肾俞、大肠俞⑺、股三针:①、定位:箕门、伏兔、风市 ②、讲解:中风后遗症患者下肢瘫痪所表现出的病症就是活动无力、抬高和迈步困难,下肢的运动主要是由上段带动下段,也就是以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肌群带动下肢的抬高和迈步,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箕门、伏兔、风市三穴分别位处于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