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06003354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焦虑与抑郁的科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的存在焦虑与抑郁自我同一性的双重作用存在焦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一般认为,存在焦虑体现为个体的存在受威胁时的一种反应,表现为当人的基本价值受到威胁的反应,也表现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内部冲突的反应。存在主义心理学家Bugental提出存在焦虑四维度理论,即存在焦虑包括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对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对谴责和内疚的焦虑、对疏离和孤独的焦虑。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存在焦虑是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担心,包括对死亡、意义、内疚、孤独等根本性问题产生的焦虑。Bugental发现,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如果而对存在焦虑时采用不适当的方式,个体就会产生病理性焦虑。研究发现,

2、大学生存在焦虑与考试焦虑水平显著相关。存在焦虑还影响个体的防御方式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证明,在大学生心理症状中,抑郁是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最新的国外研究发现,存在焦虑与抑郁显著相关。但对于中学生与大学生两个不同的群体,存在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不同。此外,对于相同的群体,存在焦虑的不同成分对于抑郁预测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暗示,存在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会受个体外部环境及个体内部成长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期及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命运、人生及意义等根本性问题突出。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生抑郁因素的研究,尚无研究者从存在焦虑所涉及的人类存在境况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抑郁。因此,中国大学

3、生存在焦虑与抑郁的关系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形成是大学生而临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能力信仰和个人历史等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9。一般认为,自我同一性由三个变数组成:危机、承诺、将来投入愿望l0。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II其中承诺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12。研究者还发现,存在焦虑与自我同一性中的承诺和将来投入愿望显著负相关A,13。鉴于自我同一性是从完善自我的角度来促进个人成长,我们推测,自我同一性状态可能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调节或中介作用。究竟自我同一性在两者之间扮演怎么的角色,

4、这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存在焦虑中死亡与命运焦虑对大学生抑郁影响最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Weems等人发现,对大学生而言,无意义和空虚焦虑对抑郁的预测力最大n这可能与中美两国的当前社会经济形势有关。对中国大学生而言,一方而,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变化加快,不确定因素增加,年轻学生而对的前途更具不确定性。另一方而,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担心就业和前途命运而产生较大抑郁情绪不言而喻。而美国社会富裕程度高且相对稳定,精神层而的意义感问题遂可能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还发现,自我同一性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双重作用。具体而言,

5、承诺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负向中介作用,而愿望在存在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承诺的中介作用,说明存在焦虑对抑郁有间接的负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大学生的存在焦虑水平高,往往导致其无法为自己的目标全身心投入,而无法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又使抑郁情绪升高。愿望,即将来的投入愿望,指个体是否认真思考将来努力的方向,是否认为自己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思考这些选择。这些认知方而的探索,其实是初步确定生命的意义性,并积极探索未来的生活道路。这种认知上的积极调节可能导致抑郁情绪的改善。这符合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国内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积极的认知情绪策略

6、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失眠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及统计学分机结果: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与焦虑的相关度为62.2%;失眠与抑郁的相关度为59.7%;焦虑与抑郁的相关度为63.3%。结论: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症患者的失眠与焦虑抑郁存在正相关性,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不可忽视其焦虑抑郁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失眠与焦虑抑郁存在正相关性有阳性家族史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存在正的强相关性,无阳性家族史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存在正相关性。说明失眠、焦虑、抑郁常相伴存在。有结果证实:长期睡眠不良可引起焦虑和抑郁,而焦虑抑郁症患者又常有失眠的主诉。失眠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Prisoni等

7、认为,失眠症患者伴有焦虑、抑郁和其他精神病理症状。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常伴随躯体不适,仅对症治疗,往往效果较差。最后经临床精神科专业评定,方可发现大部分失眠患者隐藏有焦虑抑郁情感障碍,所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不可忽视焦虑抑郁症之存在。学生的逆境商、焦虑和抑郁的关系研究逆境商(adversityquotient,AQ)由保罗史托兹博士提出,指一个人逆境的承受力和应对逆境或失败的能力1。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发展的重要时期,倘若能在这一时期对其应对逆境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他们的受挫能力,于他们自己、于他们的家庭乃至于社会都是十分有益的。

8、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给人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带来消极影响,长期抑郁状态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抑郁是在环境和个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有学者总结近20年有关逆境与抑郁的关系后认为,在相同的压力逆境条件下,不同个体表现的抑郁程度有所不同。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能够减少抑郁2-3。焦虑是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逆境的事物、情境作出的一种特殊反应,是一种带有烦躁郁闷等不愉快色调的适应行为。一般而言,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现实环境中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而是杞人忧天的担忧紧张4。研究表明,焦虑与抑郁同源并且容易出现共病现象5-6。从日常现象观察和理论分析,AQ低的学

9、生遭遇逆境时,往往扩大逆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并主观上觉得自己不能够再忍受下去,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表明,AQ与焦虑、抑郁存在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遇到逆境时,AQ高的学生,不怕艰难困苦,努力向上,通过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因此体验到消极的情绪比较少。具体而言,焦虑=-0.27X延伸-0.06X归因。这表明遇到逆境时,学生如果主观上认为逆境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巨大,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那么焦虑水平就会高;如果把不可克服的逆境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容易体验到焦虑;抑郁=-0.19X延伸-0.09X控制。这说明遇到逆境时,学生认为逆境对自己的影响范围越大,自己

10、控制逆境的能力越小,他们的抑郁水平就会越高。本研究结果符合习得性无助理论,其认为抑郁的成因是人努力控制逆境而经过多次尝试后,却不能改变逆境所产生的无助感而导致抑郁。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AQ直接对抑郁有消极影响,同时AQ通过焦虑间接影响抑郁,间接影响占69.31%AQ直接影响抑郁的原因可能是AQ低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控制逆境拼觉得逆境的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容易习得无助,产生抑郁。焦虑是AQ与抑郁的中介,这是本研究的重点。AQ影响焦虑,路径指数为-0.47,说明AQ越低,面对逆境时越容易焦虑。刘卫平研究发现遭遇逆境时,低AQ的人有焦虑行为的为87.29%11。原因可能是AQ低

11、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控制逆境,且逆境的影响时间长和范围广,故焦虑水平高。焦虑影响抑郁,路径指数为0.84。首先,焦虑与抑郁的相关系数为0.63,二者关系紧密,这与学者对焦虑与抑郁之间的共病研究相似。如,LenzeEJ发现抑郁容易伴随焦虑,而二者的共病更容易导致进一步的自杀12。其次,焦虑容易引发抑郁。如,KashdanTB等研究发现儿童青年时期的焦虑能够预测成年期焦虑和抑郁的发生13oAlmeida-FilhoN等人对2302名巴西人的研究发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74%的人有焦虑症,在焦虑症病人中,有61%的人有抑郁14。EspejoEP等人的研究发现童年遭遇逆境而有焦虑症的人容易在成年时候引发抑

12、郁15。可见,焦虑是AQ影响抑郁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焦虑抑郁与失眠具有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倾向于过度关注睡眠及与睡眠相关的躯体感觉、声音、时间和环境,低估睡眠质量和白天的工作效率,高估失眠后果,存在过多的负性言语性认知活动,引起焦虑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其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抑郁症2;国内研究也发现,35%44%失眠症患者伴有情绪障碍3。结果显示,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中女性占67.9%,提示性别与心理应激性失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teiner4等认为女性比男性出现更多的负性反应,并提出性别可作为负性反应的重要预测器。这可能与女性所面临的应激性质和其特有的认知及应对方式有关。本文结果还显示,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岁,处于青年阶段,可能与青年人相对生活工作应激机会增加,容易发生应激反应5。此外心理应激性失眠文化程度在中学或大学的人群中易发生,处于小学或硕士以上极少,提示不同文化程度者对应激反应有差异6。临床上对于心理应激性失眠患者宜注重评估其睡眠、焦虑及抑郁程度,并注意观察其性别、年龄、职业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治疗上采用相应心理治疗或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