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及《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2KB
约12页
文档ID:403940285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及《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_第1页
1/12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备课及《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三)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四)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从上面的图示,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首先,第l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第2节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即分数概念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最后一节沟通了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这里引人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l’’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在第2节里,先通过三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4,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在第4、5节里,先引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有必要通过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来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理解它的含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也就是说自然数是一个量(兔、人)与另一个作为单位的量(1只兔、1个人)的比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例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做 米这就引入了形如 ( n为大于l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 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么PB的长就是“3个 ”,记作 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 (n为大于l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数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可以分割的量而引入的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 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 块饼。

在本单元的第l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有了分数,就能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这就为拓宽学生的认识,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素材2)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中,约数、倍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学完后,学生还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而且,这些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里,概念多,而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逐步消化,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讨论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安排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改革为了配合这一改革,约分与通分不再合成一节,而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在本单元中,无论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引入,还是约分、通分的给出,教材都创设了适当的现实问题情境,进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得出数学的方法这些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精简处理与编排调整,在前面揭示单元内容结构与联系的图示中,已有所显示这里,再择要作些说明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进一步简化了第l节的内容,也有利于发挥学习的正向迁移作用其二,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课程标准,今后的分数运算中将不含带分数,所以无须再掌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技能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把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是化简某些计算结果的需要所以,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内容,仍然保留,但也作了简化,合在一个例题中予以解决。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 与 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 可能比 大,也可能比 小,还可能和 相等。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五) 课时安排:1,分数的意义 ……6课时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4,约分和通分 ……4课时5,整理和复习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一)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片(长3 cm,宽2 cm)与方格纸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在直线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2.引入公倍数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直线,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合并在一起,闪现1 2和24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3.用图式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4.引入最小公倍数学生汇报后,提问:(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