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古代诗歌中的衬托艺术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0KB
约9页
文档ID:403761362
浅谈古代诗歌中的衬托艺术_第1页
1/9

浅谈古代诗歌中的衬托艺术衬托,也叫烘托它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使诗歌的主题思想鲜明突出的一种手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人描述了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构,在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夜深人静,春山空寂,却有桂花在悄然落地;惊鸟时鸣,声传深涧,更显出山居之静全诗用景物来烘托景物,表现云溪春夜的幽美宁静,从而抒写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的体验这是以景衬景的衬托艺术    在古代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是以景映情,即通过景物的烘托,来深化人的感情李煜的《清平乐》写的是触目愁肠诗人用衬托的手法表现那触目生愁的情怀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梅花飘落,纷飞如雪,竟落满了一身这恰好反映出诗人心烦意乱、愁思百结的样子其愁情之深,当然就不会有心思去计较落花满身如果说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幅公子哥儿伤情念远的春思图;如果说韦庄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是一幅少女热情大胆的痴情图;那么,李煜这满身落梅花,便是一幅亡国之君的伤心图了这三幅图的共同特点就是以景映情,用景物来衬托人,显示出人的感情。

    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哀衬哀,以乐衬乐等等如李贺的《伤心行》: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诗题为“伤心”,但诗人的伤怀并没有直接说出,只在最后轻轻一点,说不过是“梦中语”而已即便这样,读者倒愈觉得诗人的伤情最苦,“心之云伤,良已极矣”!因为周围的景物和气氛——窗外,落叶飘坠,风雨如啼,灯焰发青,灯油将尽,照落飞蛾——完全衬托出羁旅人的情怀    正衬,往往选取特定的景物传情达意,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月落”、“乌啼”、“霜满天”入诗,点染一幅凄冷悲凉的秋江夜泊图,衬托出游客悲苦的心境和凄切的羁旅之愁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四句写景,状洞庭湖气势之大;后四句景中有情,洞庭湖上波涛汹涌,与岸齐平,水天一色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不正衬托出诗人意欲出仕而不平静的心情吗?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

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王藉《入若耶溪》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里用“蝉噪”、“鸟鸣”的动态描写,来反衬“林静”和“山幽”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倍显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簌俱寂之境界,这正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法    反衬,常常是“反其道而行之”,选取与内容相对事物,相反相成,达到突出主旨的艺术效果举如“春草碧色,春水绿波”,写的是明媚的春光,但诗人却用来衬托“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多么令人伤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颇有些凄厉的感觉,但诗人却用来衬托“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倒是欢愉之辞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笑”写“悲”,愈增其悲,寻艳不遇的怅惘失意,物在人去的悲苦孤寂,力透纸背    正衬和反衬形式的选择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古代诗歌中的正衬、反衬常常是结合运用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首联就综合运用了正衬、反衬的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敌军的气势衬托我方将士的无所畏惧,敌人气势越大,我方将士越显其英勇无比,这是反衬甲光向日金鳞开”,在日光的照射下,盔甲闪烁着鳞鳞金光。

将士们披坚执锐,次第列开,面对强敌,而无畏无惧,斗志昂扬,这是正衬    烘云托月,意在月而不在云,这是衬托手法的实质因而在运用衬托时应注意的是:一、以宾衬主,“主”才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对象《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气势是为衬托唐军将士英勇,详细主次一目了然若双方平分笔墨,两线并进,则喧宾夺主,形成对比,而不再是衬托手法二、映衬的双方有一定的联系,经过读者的联想品悟、位移嫁接后,能弄通作者的初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先极写湖水浩荡,波涛汹涌,后重写欲出仕盼得援引的不平静的心情,两者在“不平静、汹涌激动”上有共同点,即事物的连接点这样,眼前之洞庭湖与孟浩然之“心湖”便流归一处,含蓄而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之情    总之,恰当运用衬托手法,可以使诗歌的艺术形象突出,主题思想鲜明清人王夫之《薑斋诗话》在评《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时,认为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以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就是反衬法这种手法将完全对立的景物与情感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得以凸现。

在伤今怀古的诗词作品中,反衬法是最普遍使用的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在抒发其家国残破的黍离之悲时,就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法,使整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词中,词人都是在历史与现实、虚与实的交织中,巧妙地运用反衬法,构成今昔对照,以历史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反衬自己今日“难赋深情”;以“二十四桥仍在”、“桥边红药”年年花开,反衬景物依旧,花开无主,物是人非的凄凉悲哀昔日的繁盛写足,今日的萧条可见,凝聚了词人深沉的情感这种画面又是流动的,象电影蒙太奇,体现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词人的黍离之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在反衬法的有效运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渲染移情于景,虚实反衬,又开拓了读者的想象领域,丰富了感情的对比色彩整首词显得自然含蓄,有无穷的回味    烘托,又可分为正衬和反衬诗词中的反衬,有人物形象的反衬,景物形象的反衬,氛围色调的反衬、思想感情的反衬等其具体用法是多种多样的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元夕》,就包含着人物形象、氛围色调、思想感情等多种反衬作者用雍容华贵、欢声笑语的贵妇来反衬其所寻求的“意中人”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独特品格;用热闹的灯火游乐场面来反衬“意中人”所处的“灯火阑珊”的角落。

通过反衬,这一“意中人”形象就显得格外突出鲜明    烘托,远为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要表现的景物更加明显突出借用为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烘托的种类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有以景物烘托事物的,有以人物烘托景物的,有以事物烘托人物的,有以人物烘托人物的,有通过写对方来烘托己方的有通过写反面来烘托正面的,等等,不一而足典诗歌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张世贵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高考诗歌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用鉴赏语言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所以,要提高答题质量,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鉴赏术语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以便平时学习中我们正确运用它们一)诗歌中对比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动与静的对比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如李白在《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后两句两岸相对的青山和驶来的一片孤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二.虚与实的对比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三.今昔盛衰的对比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二)诗歌中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1.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2.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无论怎样,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①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