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与发展综述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6.50KB
约68页
文档ID:397751566
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与发展综述_第1页
1/68

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保护与发展综述(初稿)(蓝色表示改正的,红色表示有疑问的)第一章、广东省工艺美术起源广东地处于岭南东部,古为百越民族聚居地越与粤通,故亦称粤在宋代广东称广南东路,即广东路清代始称广东省广东省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是从古粤族人在劳动中所制作的第一件石器开始的原始工艺美术是伴随着石器工具的创造使用而逐渐产生的工艺美术是物质化原始人按照在劳动中诞生并提高了审美观创造实用而美观的石器工具广东原始社会的石器以及后来的陶器、青铜器等,记载着广东境内古粤族人的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是古粤族人民对我国文化的创造与贡献总之,岭南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石器时代的广东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广东工艺美术,主要以新石器时代为特征,尤其是晚期的石器、陶器工艺这时期的石器和彩陶器,有显著的特征,石器生产工具盛行双肩石器和有段石器生活用具普遍使用几何形印纹陶器,几何形纹样以方格,旋涡、曲折、纺织、圆圈、重圆圈纹为主,这种特点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晚期盛行于青铜时代,一直使用到两汉它是古越族在生产上的一项发明,产品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影响于黄河流域广东是几何形印纹陶器较发达和使用较普遍的一个地区。

从考古中发现,广东的阳春、潮安、英德、始兴、封开等地有新的石器时代遗址南海西樵山遗址是华南地区石器时代的一处大型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坊还有曲江石峡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石峡文化二、商周时期的广东工艺美术新石器时期末期的原始公社解体后,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大规模奴隶劳动,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为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提高创造了条件,使我国玉器、陶器、骨器、木器等,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得到发展于商周时期,地处岭南的广东,几何印纹陶进入鼎盛时期,制陶工艺中还新出现了彩陶和原始青瓷其它工艺如青铜器、玉器也得到相当的发展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在广东省两百余处出土的青瓷品种类几乎遍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除了碗、钵、缸、盅、匜等实用器皿外,还有作明器用的各种仿铜器造型的鼎、盃、锥、匜,甚至有瓷质的整套编钟和友等这一时期岭南地区青釉器的特点,似可概括为:造型规整、器类多样、纹饰丰富,釉色青润其次,广东青铜铸造业的出现,是南越地区冶金业的一新兴部门,也是本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东青铜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深受到我国中原、楚越等地的影响,当时的陶器或青釉器上的窃曲纹、乳丁纹、兽面纹、龙蟠纹以及流畅的云气纹、羽状纹等。

可以看到西周和楚文化的影响三、秦汉时期的广东工艺美术秦汉以来,广东的农业、手工业比商周时期更为发达在手工艺方面,除了铜器、陶器以外,还有漆器、牙、玉雕刻、染织工艺等,都显示较高的发展水平同时对外贸易也开始频繁起来据考古中在我省南越王墓中的出土文物为例,按质地分为: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石器、玻璃器、象牙器、漆木 器、竹器、丝织衣物等十多类其中还有不少是以前汉墓中从未出土的器物,堪称国宝,这许多的奇珍异宝无不闪烁着古代二千多年前岭南劳动人民智慧和结晶四)隋唐时期的广东工艺美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往最为发达与兴盛的时期唐代岭南道东部的手工业制品,较之前代,不但器类多,而且分布广,主要有陶瓷器、纺织品、藤器、竹器、朩器、文具等如陶瓷器,广东发现唐代陶瓷窑址22处在今潮州北郊、梅县水车,新会官冲以及遂溪、廉江等窑所产青釉瓷碗和陶缸远销东南亚而大量的供应当地日常所需的半陶瓷或陶器藤器、竹器和木器,南方多野藤,其法为削取藤皮,“编以为幕其妙者补桃纹为花药虫鸟之新状”精细得如同刺绣一般色藤 台、镜匣、盘合和藤席都是当时的佳品;竹类得到广泛利用,有作席的、有作鞋的;木器方面,桄榔木坚实,或漆以头棋盘、枪木(水松)根制履或油上画,用于制锄金,轻巧而又结实。

文具,在广州用田容树皮制纸,叫容纸;广州还用青羊毛,鹿毛或野狸毛制笔,云浮、春、韶诸州则用鸡毛造笔,笔锋短,只能书写半寸以内的小字梅县水车窑所产青釉瓷砚,砚面大、制作精,是当时难得的佳品另外今英德、高州、广州、始兴、韶关、梅县唐墓都有青瓷砚或陶砚出土,而且各具特色,可见产砚的窑址不只一个五、宋元时期的广东工艺美术宋元时期,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征战,使中原人民南迁广东,给广东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本地农业,手工业及民间工艺业的发展特别是陶瓷业与织绣业更为发达除了广州之外潮州、佛山等地手工业也相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广东工艺美术如石湾陶塑、肇庆砚刻、新会葵扇、广东刺绣等开始形成自身的体系与风格宋代“广瓷”吸收了北方瓷窑的成就,在制作工艺和炼制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做到胎质坚薄,器身轻巧,除大量青瓷外还生产优质白瓷;装饰上突破了素面的旧规,通常采用刻划、印花点彩、彩绘以至雕塑等技法,纹饰题材广泛;颜色从较为单调的青,酱褐、酱黄三种增加到白灰白、灰、灰黄、淡黄、砖红六种总之宋代广东陶瓷业据考古估计年产陶瓷器可达1.3亿种产量约为唐代的22倍从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水平及外销情况,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次,广东瑶族人民用蜡染印花布是一项先进技术肇庆端州的端砚,在唐代大多数以实用为主,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较简单,纯为文房用品之一,随着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美术品诗人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盛赞“端州石工巧如神”端州成了全国两大产砚区之一,由于砚材难得,故端砚非常名贵,其优质者只作贡品六)明清时期的广东工艺美术明清的广东工艺美术进入一个新的发达的时期诸多手工业得到高速发展,尤以冶铁业、陶瓷业、纺织业、制葵业、采珠业等更为发达当代广东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不少著名手工艺品就是源于明清时代,经过发展与提高,而成为广东名特产品例如象牙、雕刻、玉石、端砚雕刻、木雕、广州彩瓷、珐琅、漆器、金属工艺、刺绣、抽纱、藤、竹、草、葵、编织,烟花炮竹以及剪纸、年画、彩灯、金银铜锡铂、木偶、玩具等民间工艺品成为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以广州为中心,分布遍及全省,并相对形成了潮州、佛山等较为发达的重点产地清代后期,经历鸦片战争,国际列强对广东进行侵略与掠夺,使广东工艺美术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少品种被淘汰,甚至濒临艺绝之的境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

第二章历史上广东省工艺产业分布(表格)历史上广东省工艺美术产业分布序号产地品种有关说明建国前获奖情况1广州市牙雕、玉雕、红木雕刻、广绣、彩瓷以及花都的中彩珐琅牙雕——清朝乾隆年间,大批象牙运入广州,当时靖海门外的神像店开始使用象牙雕刻神像及雕刻花边作为神龛的名贵饰品,首开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制品的先河由于雕刻产品深受外商和我国文人的欢迎产量增加,参加此项制作的人增多而创立广州象牙雕刻业玉雕——广州玉器制作始自清初至道光年间(1821年到1850年)已相继组成了成章堂、镇宝堂、玉成福堂、崇礼堂、裕兴堂、崐裕堂等从原料到成品,专业分工明确的六大玉器行业大行头广州玉雕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叫做“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玉色,特别精美广作家具——明未清初时期,广州是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广州的商馆,十三洋行等先后建立,这些商业机构的建筑大都摹仿西洋形式,一时官府、居民也都 相率效仿,西式宫殿堂馆的兴建要配套西方艺术风格相协调的室内装修的家具,家具一改明式家具朴素、典雅的风格,取而代之以端庄、大方、绚丽、豪华的新风格,并逐步形成了广州作、苏州作、北京作三名作在这三名作中,又以广作产品最为突出,并得到清代统治者的欣赏。

当时在清宫造办处木作中,还专门设有广木作,为宫廷制作广式家具广州窑-广州历代名窑有:唐代广州(西山窑)、五代时期广州(西村窑)、北宋广州西皇帝岗、南宋番禺(沙边)清代番禺窑广彩——清朝雍正年间,两个江西人到广州后为了生计从江西景德镇购入白胎,利用自己的瓷器绘画技术,在广州彩绘烧烘卖给外国,并在广州开设作坊教授学徒,这样逐渐形成广州彩瓷雏形后来,老一辈的广彩艺人为纪念这两位广彩的创始人,便把农历八月初四定为师傅诞在技艺方面,广彩受西洋人传入的珐琅影响较大,但主流是继承了中国彩瓷的明三彩、五彩的传统彩绘艺术和广州民间彩瓷(即民间彩绘日用瓷,仿古彩瓷、绘金彩瓷、陶胎珐琅彩)等多种多样的艺术综合演变而来的其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民间的、也有西洋的可以说广彩其传统工艺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产物广州金属工艺——广东金属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商代已有青铜器制作,以后广州、佛山、罗定等地的冶铸、铁器、铜锡器制作相继发展与繁荣金银首饰制作分布于广州、佛山等地其中广州金银首饰由于是通商口岸,在十九世纪时兴旺,有唐装和洋装两种,唐装是金首饰,传统的戒指、手镯、项链等内销产品;洋装的K金首饰还有铝制器皿等纪念品,大部份出口,于二十世纪初唐装 首饰代表是兴和堂、洋装首饰是立本堂,还有专门制作镀金首饰品为朱义盛金饰店号,全国甚至港、澳及南洋各地都耳闻其名。

其次,珐琅是广东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有悠久历史主要在广州,主要是由广东工人自江西镇购进铜器,在广州用珐琅料绘制,成为画珐琅产品销售西洋广州珐琅业的产品特点是品种齐全,风格华丽,乾隆时期广州珐琅产品主要是錾胎珐琅,画珐琅,描金古珐琅仿景泰蓝珐琅,金银胎烧蓝等等 在法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画珐琅的多是广东艺人,几乎独占了造办处画珐琅的艺坛广绣——据史料记载,唐代永贞六年(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在宫中为宫廷绣屏风、扇面及荷包、龙凤牡丹、松鹤猿鹿及富有岭南特色的花鸟、鱼虫、工精艺巧可见一千多年前,广东刺绣已有辉煌的成就在清代,是广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技艺男工为上随着刺绣传业化程度增加,形成行会,广设绣庄、绣坊乾隆年间,广州成立第一个行会组织——锦绣行,有三千多人,工坊、商店约有50家,主要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1925年广绣艺人黄博雷精绣列宁像赠送苏联现存莫斯科列宁纪念馆1、于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政府农工司部颁给广州号马俊三设计和施工的檀木首饰箱象牙双龙双凤牡丹图以九品顶戴衔该号获三等奖牌一个,使广州牙雕驰名国内,成为当时突出的手工艺品。

2、广州的25层、30层象牙球于1915年和1923年分别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英国伦敦获指荣将和一等奖;1915年广绣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作品《睡师》《孔雀图》和,四角大花披巾》等均分别获奖2、佛山市石湾陶塑、藤编、彩批、灯色、人造花、剪纸、炮竹烟花等石湾陶塑——石湾陶器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原始部落的先民制作的粗陶,揭开了烧制陶器的序幕至唐代出现艺术陶器,宋朝时生产规模壮大,明清时进入隆盛时期石湾陶器是具有民族气派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朴实无华,泼辣豪放,不拘一格等特点石湾艺术陶器的历史有三个方面:(一)继承我国钧窑制陶优良传统、善仿宋代各大名窑产品,博从取长,独创石湾陶瓷艺术风格,发展和丰富我国制陶的技法和釉色在我国陶瓷产业中,产品制作方法和技法,一般来说却是比较单一的,石湾却能一个产区同时生产多个产区不同质材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到烧成温度等的全面仿制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石湾陶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石湾艺术陶器传统上分四大类,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器皿和山公盘景、公认最大的特点是生动传神三)形成一个有历史渊源的百花齐放、百家竞技、名工巧匠辈出、艺术风格多样、制作工艺繁多的石湾陶瓷艺术优良传统。

石湾艺人自觉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形象,敢于冲破规范和程式,造型技法多姿多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