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牛郎织女》教案 苏教版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3.50KB
约8页
文档ID:393515498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牛郎织女》教案 苏教版_第1页
1/8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牛郎织女》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文预习内容: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并解释下列词语:美中不足、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相依为命、恋恋不舍2、初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七夕节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重阳节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元宵节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中秋节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七、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八、作业第二课时一、承上启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二、师生交流:学习第六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学习第七段:一天,牛郎去喂牛,发生了什么事?老牛又讲了什么话?老牛讲话时的神情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老牛死了,牛郎和织女心情怎样? 三、小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参考前两段的学习方法,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学习文章后面的部分四、评论游戏: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们的身份不是小学生,而是一个个小评论家,你会怎么去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呢?五、写感受: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文章内容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等方面来抒发你们的感受也可以试着对故事进行改写请把你最想说的和最想做的写下来七、回应上节课的导入:通过《牛郎织女》故事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拥有七夕节这个民间节日了吧?知道以后七月初七我们要做什么了吗?对了!就是“拜月乞针线”。

八、扩展阅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九、作业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安塞腰鼓》教案 苏教版设计理念: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重点而反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2、学习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重点难点: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请看……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3、复习“舞蹈”部分(1)、出示6-7自然段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二、过渡、归纳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一)学习“响声”部分1、出示9-10自然段2、指名读。

师生评议)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二)、学习“后生”部分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1、出示12-13自然段2、指名朗读评议)3、这是怎样的后生?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13小节)7、小结: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三)、学习“舞姿”部分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1、出示第15自然段2、齐读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指名读,齐读)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5、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四)、体会反复的好处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1、范读17自然段2、学生大声读3、交流感受4、简介创作背景: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5、齐读,加深体会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1、教师引入,学生轻读18-20自然段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3、给你的感觉怎样?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六、总结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