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庆市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思路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0.50KB
约27页
文档ID:383281229
重庆市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思路_第1页
1/27

重庆市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思路(2014—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委发〔2013〕14号)、《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思路(2014—2017年)》和《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涪陵委发〔2013〕34号)精神和有关要求 ,紧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决策机遇,立足涪陵实际,进一步发挥涪陵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升级、城镇发展、民生改善的支撑服务作用,强化涪陵在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战略支点地位,体现涪陵在周边区域合作共赢中的先行示范效应,特制定本规划一、背景分析2013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市委、市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及川渝、渝黔区域合作共赢先行区;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同城化发展要求,通过新型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构建内部顺畅、外部通达、集约高效、无缝换乘的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

2013年11月,区委四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区委、区政府《关于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涪陵要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成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渝召开11省市座谈会,谋划长江经济带建设,强调要以沿江重要港口为节点和枢纽,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月,市委书记孙政才在调研交通工作时指出,全市交通发展要坚持“五个原则”,加快构建畅通便捷、互连互通、舒适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14年7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交通发展规划思路(2014—2017年)》出台,确立了“把重庆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全国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的交通发展定位,并明确了城市发展新区“畅通对外出口通道,构建城际快捷交通走廊,完善城镇和产业交通体系,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快速发展”的交通发展主要任务涪陵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现实差距。

一)机遇和有利因素——上级支持力度空前近年来,中央和市委领导高规格、高密度视察指导重庆市交通工作;交通运输部和市交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水运发展,国家和重庆市对交通发展的政策支持强度前所未有目前,全国自上而下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对公、铁、水、空等交通从规划、建设、营运等层面的统一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交委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涪陵交通发展,把涪陵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东部战略支点,将大力支持涪陵建设高速公路环线、加快高速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推进铁路进龙头港,强化对内对外交通联系,构建城际间快速直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将大力支持涪陵加快国省道改造,打造次级客运枢纽和重点物流园区,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发展,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集聚能力——水运优势较为突出在水运方面,涪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内长乌两江交汇,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乌江流域物资集散中心拥有航道里程135公里,其中:长江一级航道77公里,乌江三级航道33公里,支流航道25公里;可利用岸线资源丰富,可建设多个5000吨级泊位构成的大型港口码头;后方陆域条件好,适宜建设一批大型化、专业化和铁公水联运的港口物流园区全区水运货运平均运距1630公里、船舶平均载重吨位3757吨(全国约500吨,全市1700吨,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等约1500吨)、船舶平均单位能耗2千克/千吨·公里,均属世界内河领先地位。

水运货运周转量467.3亿吨公里、船舶公司化率96%、船舶运力规模136.9万吨、运力标准化率91.5%、危化品运力规模47.2万吨、造船能力(船舶完工量、新承接订单、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全市的66%、60%、74%),均名列全市区县第一2013年,全区水运货运量同比增长19%、高于全市近8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20%、高于全市6个百分点,水运业成为提振涪陵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产业之一——大通道骨架基本成型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全区拥有铁路、高速公路和水上运输多种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整体处于城市发展新区领先地位涪长高速公路、涪南高速公路、涪丰高速公路、涪陵至主城江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内高速公路“十”字交叉,贯穿东南西北,人均拥有高速公路里程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涪陵已进入重庆主城的三环时代渝利铁路、渝怀铁路横穿全境,渝怀铁路复线重庆至涪陵段建成通车,涪陵人民首次拥有高铁,朝发夕至“北上广”成为现实涪陵已经具备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本条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涪陵地处重庆市地理几何中心,承接主城联动两翼交通节点,坐拥长乌两江黄金水道,是联系长江流域和乌江流域的纽带,具有依托两江、承接东西、带动西南、联动干支的物流枢纽战略地位。

同时,涪陵是三峡航电枢纽海拔高度145米极限低水位运行时段的常年回水区尾端,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4.5米深水航道的最西端港口城市,是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常年可抵达的长江上游终港,是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的重要战略节点和长江经济带发力传承的中继点,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在全市交通一盘棋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城市发展新区14个区县(开发区)中交通区位优势最好,自然形成的地理位置优势突出,历史形成的区域辐射集散功能较强,是城市发展新区中唯一集公、铁、水、空四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经济发展支撑有力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园区、清溪再生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武陵山、江北两大旅游区和南沱、龙潭、义和、龙桥等现代农业园区基本成型,“千亿园区”、“百亿企业”、“百亿商圈”建设提速,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涪陵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二)挑战和现实差距——交通基础仍较薄弱截至2013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47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公里,普通国省道515公里,农村公路4069公里;铁路总里程168公里,其中:渝怀铁路74公里,渝利铁路43公里,渝涪二线铁路30公里,南涪铁路21公里。

虽然全区公路、铁路里程总量较大,但与合川、永川、江津等渝西地区和万州等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涪陵区高速公路等级偏低、绕城环线尚未形成,城市轻轨、市郊铁路等新型轨道交通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路网结构不尽合理,交通枢纽功能还未完全释放——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目前,市交委已增设铁路处和民航处,为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涪陵现有主要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运营周期短,军民两用机场建设尚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公、铁、水、空虽有一定基础,而有机衔接的大交通格局并未真正形成理顺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以综合交通来统领交通发展全局,将各种运输方式放在一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共同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水运优势还未完全发挥涪陵虽是水运大区,但向水运强区转变还有较长过程长江航道向西至主城方向,5000吨级以上船舶只能季节性航行;向东通江出海,三峡船闸船舶拥堵已成常态,导致长江黄金水道含金量还不高乌江流域受梯级电站开发影响,至今未全线通航,且航道断航现象突出,整治任重道远龙头港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枢纽型港口建设还未实质性启动,铁路进港也仅处于谋划阶段水运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较为突出,个别龙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涪陵航运综合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还不完善,对周边货物的集聚能力还不强——公路骨架网络仍不够完善受地形条件限制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区内高速公路与地方公路衔接还不紧密,区乡之间连接道路还不完善,旅游景区、产业园区与骨架公路还未高效快速连接同时,道路等级低,通过能力低,抗灾能力低,三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占公路总里程不足8%,未铺装路面高达43%,村通畅率仅83%,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力不足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区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承接主城、联动两翼、内联外畅、四通八达”目标,放眼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立足涪陵产业园区、物流集散、旅游观光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开放引领和交通先行思路,发展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适度超前结合全区实际情况和发展条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确定规模、标准和建设时序,以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园区规划、旅游规划等衔接,加快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和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城乡间交通运输资源合理整合,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服务均等化。

——坚持内联外接、合理布局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重庆市综合交通规划,结合涪陵实际,加强与周边区县交通网络衔接,主动承接重庆主城、联动两翼、带动周边,对内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能力,对外强化吸纳集聚功能,实现联网、加密、贯通,建成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坚持综合交通、立体发展推进公、铁、水、空各种运输方式有效结合、立体发展,突出挖掘长江、乌江航运优势,加快形成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涪陵区独特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坚持绿色智慧、平安发展从交通建设、运输服务、安全监管、应急救援、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强化信息技术支撑,落实环保节能措施和平安交通理念,推进交通健康发展依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土地、环保、水利等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把铁路、公路、航道的建设等级标准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相结合,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紧紧围绕服务民生、保障发展的总要求,加快建设“三横四纵” “三横四纵”铁路网:三横是渝利铁路、沿江铁路、渝黔城际铁路;四纵是涪南铁路、渝怀铁路、广涪铁路、市郊铁路铁路网、“一环六射二联线” “一环六射二联线”高速公路网:一环由沿江、绕城北环、长涪、涪南高速组成;六射分别为沿江高速涪陵至主城、沿江高速涪陵至丰都、三环高速涪陵至南川、三环高速涪陵至长寿、沿江高速北线、涪陵至垫江;二联线分别是南川经涪陵至两江新区、梓里至白涛至白马。

高速公路网、“一环十射”“一环十射”干线公路网:一环:长江大桥—石板沟长江大桥—乌江大桥—鹅颈关—长江大桥;十射:一射:江东街道石板沟长江大桥南—南沱镇—丰都县湛普镇;二射:江东街道—罗云乡—丰都县包鸾镇;三射:江东街道—武隆县木根乡;四射:荔枝街道乌江大桥西—白涛街道—武隆县白马镇;五射:崇义街道鹅颈关—荔枝街道梓里—武隆县鸭江镇;六射:荔枝街道汤家院子—增福乡—巴南区丰盛镇;七射:崇义街道天子殿—新妙镇—巴南区麻柳嘴镇;八射:江北街道碧筱溪—李渡街道—长寿区但渡镇;九射:江北街道长江大桥北桥头—百胜镇丛林场—长寿区云集镇;十射:江北街道长江大桥北—珍溪镇—丰都县虎威镇干线公路网,实施东扩西进、南联北引、通江达海战略,打造长乌两江航运枢纽;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机场、区域交通应急中心建设,形成公、铁、水、空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着力构建城际间快速直达、城乡间便捷通畅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生态交通;基本建成重庆中部区域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综合交通副枢纽)和物流大通道,切实发挥主城联动两翼的战略支点作用,实现3个“半小时涪陵” “半小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