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

上传人:精****源 文档编号:36798179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必修2全册高中教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概念:城市济建设为中心;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高中地理必修 II 全部复习纲要必修 2 复习纲要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时间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1999年 10 月 12 日为“世界 60亿人口日”; 2005年 1 月 6 日为中国 13亿人口日。3、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1 )农业革命之前

2、: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原因: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的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2 )农业革命期间:前期人口增长快,后期人口增长慢(原因:人类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 动,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 3 )工业革命开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原因: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科技进步 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 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4、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1)20世纪 50 年代前:人口增长较慢( 2)20世纪 50 年代后

3、:人口迅猛增长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 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6、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二、空间1、发达国家( 1 )人口增长特点: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甚至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 逐渐减少,出现人口负增长。 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2)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3)今后变化趋势: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4 )采取的人口政策: 鼓励生育2、发展中国家( 1 )人口增长特点: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很快, 每年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 国家占到 80%以上。 如中国、 印度、巴基斯坦(

4、 2)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今后变化趋势: 随着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4 )采取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计划生 育。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 率三个指标构成。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降低。世界性钢铁过剩:钢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三、交通运输线、站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生

5、产结构(生产对象):牛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3)二战后迁移原因:各国经济发.( 3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4、影响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5、分布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全球: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 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

6、(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 1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 1 年)的迁移活动。( 2)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迁移原因: 殖民主义扩和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特点: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迁移路线:欧洲人到美洲、 非洲,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影响: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3)二战后迁移原因: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外籍工人)。迁移

7、路线: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南亚、南欧、 非洲人到西亚打工,南欧、 非洲人到西欧。4、国人口迁移( 1 )概念:在一个国家围,人口丛个地区向另一 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 政力量的束缚。主要是战乱( 永嘉之乱、安史之 乱、靖康之难 ), 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 等。( 3)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迁移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迁移方向: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迁移原因:改革开放政策, 受经

8、济发展水平影响。特点:自发迁移, 流量增大, 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迁移方向: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 乡村到城市,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 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有利的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人口迁出区的经 济发展, 加强人口迁出区与外界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不利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有利的影响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 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

9、.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乡村对人口的推力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表现为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变化: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社会环境变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文化教育、婚姻家庭、个人动机和需求(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

10、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提出的背景:人口与日俱增,地球上可用空间越来越小,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二、环境承载力1、概念: 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三、环境人口容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 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 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资源( 正比,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反比 )。四、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11、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 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 老龄化问题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采取的应对措施(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 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12、 城市部空间结构一、 城市形态1、概念: 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成因:地形、河流、交通线等,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类型( 1)团块状:分布于平原地区。 如我国的、, 美国的华盛顿等。( 2)组团式: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如等。( 3)条带状: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如、 等。二、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市政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和仓储区用地、 风景与城市绿化用地、 农业用地等。2、功能分区( 1)形成( 集聚效应 ):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 这会导致同 一种活

13、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进而形成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的集中。( 2)特点: 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 型的用地。3、分区( 1)住宅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 40% 60%, 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 工业化 后出现分化, 高级住宅区在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的地方;低级住宅区在城与低地、 工业区. . .济建设为中心;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低;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缓慢;常见的问题是城市各功能用地混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如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非洲人到西亚打工,南欧、非洲人到西欧。部、

14、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联系的地方。 ( 2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条状分布。在大城 市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 CBD),不仅是商业的中心、同时也是服务的中心。其特点是:经济活动 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部有明显分区。 ( 3 )工业区:受工业活动专业化程度较高,协作性强特点影响,工业区往往集聚成片。主要分布 在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 随着城市发展,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三、城市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部的空间结构。2、模式:同心圆模式、 多核心模式、 扇形模式3、形成因素( 1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在经济因素中地租又是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不同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 2)收入水平的高低( 社会地位) 导致住宅区分化。( 3)知名度( 4)种族和宗教团体( 西方城市)( 5)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4、城市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城市的地域围狭小,功能区分异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