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大学

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99KB
约10页
文档ID:367969040
体育概论复习资料大学_第1页
1/10

竞赛阶段恢复阶段评价阶段(三)竞技运动过程的特点★目的的专一境条件,满足战胜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需求和身心体验五)竞知识的源泉体育媒介:完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师生之间信息沟通学发展概况(一)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6)(二)停体育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体育概念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与定义 1、体育的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名词解释) 2、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 活动 (名词解释)第二节 体育的分类一、体育分类的依据二、体育的三种形态(一)体育教育1、体育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 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主体部分是学校,学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少年和青年,规模大、普及 程度高分类标准体育实施场所体育参与者的年龄体育参与者的职业体育发展形态分类结果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 中老年体育等农民体育、 工人体育、 军人体育、 知识分子体育等古代体育、 近代体育、 现代体育、 当代体育等3、育人思想“以学生为本”,体育思想“自主发展”,指导思想“健康第一”。

二)竞技运动1、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 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 系统的训练和竞赛2、竞技运动源于娱乐,现代竞技运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而区别一般的游戏和娱 乐3、竞技运动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文化活动,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 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的关键条件三)健身休闲1、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 参与的体育活动2、重要特征: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兴趣性和娱乐性3、作用:使人们在情感的宣泄中获得补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愉悦,可 以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支撑、攀登、爬越和平衡等人体运动部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蹈民族舞蹈集体舞(四)竞技运动项目:是一些具有竞赛性可以按纪,运动后恢复养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第二节体育过程控制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是完成运动动作的动力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第二章 体育功能第一节 体育功能概述一、我国体育功能研究所的简介二、体育功能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2、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本质属性和社会需要3、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社会政治需要和社会经济需要三、体育功能的变化性1、任何事物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事物的功能初一一种变 化的状态之中。

2、体育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所凸显的功能也处于一种变化状态四、体育功能的层次性(一)体育的本质功能1、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2、体育最原始的表现形式: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 运动方式二)体育的延伸功能1、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第二节 体育的本质功能(简答题或论述题)一、体育的健身功能(一)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二) 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三)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四) 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五)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二、体育的教育功能(一)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二) 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三)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四) 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三、体育的娱乐功能(一)体育活动中的娱乐要素 游戏具有娱乐性的条件1、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2、游戏是非日常、非生产性的活动3、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二)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1、体育参与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指个体亲自参加到这项体育 活动中, 并且和其他参与者共同奔跑、 跳跃和流汗间接参与是指观看他人的体 育活动第三节 体育的延伸功能一、体育的经济功能(一)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配合恰当,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协调配合。

体育动项目的起源★(一)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二)起源于军事防卫实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节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二)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体育参与分为(二)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三)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体育的政治功能(一)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二)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三)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第三章 体育目的第一节 确定体育目的的依据(论述题或简答题)一、社会发展水平(一)国家的政治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性质1、根本目的: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二)国家的经济状况决定体育发展的水平二、体育自身的特点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三、人的体育需求1、体育的目的必须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2、体育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节 体育的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一、目的与目标概述1、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 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 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2、目的是主体活动的结果,是预期目标的实现一)目的的特点1、主观性2、预见性3、概括性(二)目标的特点1、具体性2、明晰性3、系统性(三)目的与目标之间的关系1、目的一般是指人或组织对行为结果的主观臆想,是一种主观状态;而目标是 意识所针对的具体的行为对象,是客观可经验状态。

2、目的可以是远期的, 而目标一般是暂时的3、目的具有稳定单一性, 而目标具有多样性4、目的和目标可以转化,目的可以分解为目标, 大的目标也可以分解,相对于 更小的目标, 大的目标就成为了目的5、目标主要用于导向和规范行为,目的主要为行为提供内存动力目的与目标相比,具有长期性、 全面性、 稳定不变性和根源性等特征相反,目 标相对与目的,具有阶段性、 条件性、相对可变性和主观差异性等特征二、体育目的与体育目标的关系1、体育主体无论是制定体育目标, 还是实施体育方案,都必须建立在对体育目 标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并始终要以体育目的为核心和灵魂某一点在运动时所移动的路线可分为身体运动轨迹的形式、身体运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成,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实践活动系统三、体育的本质名词解释:是指体育过程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2、体育目标反映并服务于体育目的三、我国的体育目的1、目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 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名词解释)四、我国的体育目标(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根本目标和体育目的的核心内容)(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三)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四)提高国民素质第三节 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和要求一、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基本途径(简答题或论述题)(一)不同区域的体育途径( P69-72)家庭体育是人生接受体育的起点, 是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联 结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桥梁,是终身体育的基础1、家庭体育2、学校体育3、社区体育(二)不同形式的体育途径1、体育教学2、体育锻炼3、运动训练4、运动竞赛(三)不同对象的体育途径1、职工体育2、农民体育3、军人体育4、知识分子体育5、特殊人群的体育二、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论述题或简答题)(一)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二)坚持 “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三)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四)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五)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第四章 体育过程第一节 体育过程概述一、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一)体育过程的实践性(二)体育过程的直观性(三)体育过程的层次性二、体育过程的要素(一)体育参与者1、以运动竞技为动机的体育锻炼者够增进动作的美感第三节体育运动项目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体运动所持续的时间,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和每一部分的时间★(名词解释)体育和体育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一种文成,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实践活动系统三、体育2、以提高竞技成绩为动机的运动员3、以学习体育知识为动机的体育学习者(二)体育指导者1、社会体育指导者2、教练员3、体育教师(三)体育媒介1、从内容上看包括,体育内容、体育材料、体育设施与器材2、从形式上看包括,体育手段、体育方法、体育组织形式(四)体育过程要素间的关系(思考题答案 P84)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育实践活动系统。

三、体育过程的发展阶段(一)体育教学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体育理论基本上沿用的是苏联 的理论二)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发展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齐国体育理论界研 究基本上还停留在运动技术的体育教学阶段 80 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运用运动 去锻炼身体三)体育教学、体育锻炼、 恢复养护发展阶段: 进入 21 世纪,运动后恢复养 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第二节 体育过程控制1、主要内容: 确定标准、衡量进程和纠正偏差一、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一) 身心协调发展原则(二)同化优势原则(三) 适量运动负荷原则1、从生理学角度,小负荷有利于提高心脏和运动器官的机能,提高学习和工作 效率2、从训练学角度,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 “负荷”和“强度”3、从心理学角度,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们的情绪常变得高涨,心理得到满足, 行动变得轻快,目标容易实现4、从社会学角度,人们进行群体性的舒适愉快的体育健身活动, 既有利于增进 人的身心健康,又有助于提高人的 “群体素质”二、体育过程控制的途径(一) 微观角度1、生理方面,运动强度或运动负荷、营养补充和动作的幅度2、心理方面,个人情绪、意志和思维3、人际关系方面,控制自身与同伴、自身与对手、 自身与裁判的关系。

4、体育媒介方面,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和体育活动内容二) 宏观角度1、政治环境,行政力量、法律、法规和纪律等是社会对体育过程控制的强硬手 段2、风俗习惯、文化信仰和体育道德等是社会对体育过程控制的软性手段三、体育过程控制的类型(一) 按时间分类: 预先控制、 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空间特征动力学特征:力量,术基础技术环节技术细节(三)体育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运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并始终要以体育目的为核心和灵魂体育目慢、用力的大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以及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二)按活动的主客体分类:自我控制、他人控制和社会控制四、体育过程控制的方法(一)选择符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